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张志民访谈录②|滋养有加,受益终生——著名画家张志民谈在浙美的难忘时光,忆教育大家陆俨少先生

张志民访谈录②|滋养有加,受益终生——著名画家张志民谈在浙美的难忘时光,忆教育大家陆俨少先生
2021-01-05 16:45:23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张志民访谈录

1985年5月,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在济南举行。也是在这一年里,《中国美术报》、《画家》杂志相继创刊。在杭州,旅居国外的赵无极回到母校浙江美术学院办了为期一个月的绘画讲习班。同样在这一年,张志民被派往杭州,参加浙江美术学院山水画高研班的学习。

微信图片_20210105105300.jpg

20世纪80年代,沙孟海在授课

记者:你当时到浙美学习是一种什么状态呢?

张志民:其实我也很喜欢上浙江美院,我当时挺想去南方的。我觉得南方人那种笔墨精神和那种细腻秀美的东西多一点,正好和长期在北方生活的我们可能更互补一点。

我当时去的浙江美院,现在叫中国美术学院。这个中国美院,它是延续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潘天寿先生当政时的一些教育理念。潘老的那些教学理念可以说始终没有脱离开中国的传统,特别是中国传统的笔墨精神,比如特别重视书法,包括中国的诗文,包括一些个其它方面的艺术修养等等,它自始至终没有改变过。包括文革时期,尽管潘老在文革期间去世了,但是他的学生,包括美院整个的学术风气、学习风气及教学理念,几乎没有多少改变。一直到今天,它是始终保持那种感觉。

所以说,我到浙美后,我能感觉到一个大学的教学理念。如果所谓的改革不出现问题,就不应该存在改革;他如果是适应客观的,相对完美的,就应该有一种延续性和稳定性,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大学的精神和风格。只有这样,它才能培养出一代代的好的学生来。

所以说,我去了浙美以后,马上就能感觉到那种不一样的精神气息,那种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而且浙江还有它的好处,就是它的教育方面,也就是说在高校里面一定要有完整的体系。按通俗的说法,一定要有龙头龙身龙尾巴,就是说老中青的教学梯队关系比较完善。所以说,潘天寿先生去世以后,他把当年带着“右派”帽的一个先生——上海的叫陆俨少——他把这个先生从上海画院调到杭州,调到浙江美院任教,据说潘天寿先生在生前以个人的名义担保,当时给文化部做的担保,那时候文化部管艺术院校,他就给文化部提出申请,就把陆俨少先生调到了浙江美院去教学。所以从这一点来讲,这又是找了一个龙头。

潘天寿先生去世了,陆俨少先生这样一个新的龙头竖起来了,所以说后面一代一代的中年老师,包括一些年轻的教师都成长起来了,这种传承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微信图片_20210105105305.jpg

陆俨少先生

记者:是不是他们的这种传承一直没有停?

张志民:对,他们这种梯队关系搞得非常好。也就是说,潘老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倡导形成的浙美的这种教育理念,不会因为谁的变化而随便改变。所以说,我去到浙美以后,就感觉到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特别值得我们学习。

再一个呢,浙美他们的教学大纲,包括教学计划,每个专业、每一门课程,都做得非常细致。比如说,上课的时候,在课堂上非常严格;但是老师在业余时间相对宽松得多。老师们不管你搞什么创新——其实那时候浙江美院的很多老师在搞创新——甚至你反传统都可以,就是允许你去搞创作。但是在课堂上,必须按教学大纲来。

比如,今天的这个课是学习宋代的绘画,那老师和同学就一块儿去临摹宋人的作品,找到宋人的特点,宋人的精神理念,然后让同学们去体悟。老师和同学们一块儿进入传统,就是说打入进去,深深地进入到传统中去,扎扎实实地一块儿去研究传统这个东西。但是到了课外,你爱怎么搞怎么搞。

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个教学的体系,同时又是很人性化的。

微信图片_20210105105308.jpg

今天的中国美术学院大门

关键词:画家张志民,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