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两会声音|全国人大代表刘晓静:提升国际传播力,传播中国好声音

两会声音|全国人大代表刘晓静:提升国际传播力,传播中国好声音
2022-03-11 17:01:21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中华网山东报道  3月11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胜利闭幕!在本届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艺术学院副院长、二级教授、“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山东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刘晓静共提交了9份建议和1份议案,为履行代表职责,积极谏言。这已是她连续第10年向全国人大提交建议和议案,涉及文化、教育、民生等各社会关注焦点,作为文化艺术界的全国人大代表,她尤其重视我国国际传播力与国际话语权问题,对我国国际传播力与外部舆论环境得到不断改善由衷地感到高兴,将这归功于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国际传播投入,加快媒体的全球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积极贡献。深刻学习领会习总书记指示,响应习总书记号召,刘晓静向大会提出建议《提升传播话语权传播中国好声音》。

刘晓静首先赞扬了国家近年来在国际传播领域取得的突出成绩:“央电视台国际频道的信号已在全球各地落地入户,并通过中国国际电视台平台开办7个外语频道,越来越多的海外观众能看到中国的电视节目以及影视作品,这是我们在国际‘软实力’输出上的巨大成功。”同时她也指出某些方面还有进步空间:如信息传播方式较为被动,技巧性相对欠缺;内容选择与形式的开发程度较弱;信息传播平台和渠道模式有限,对境外本土化传播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不足。

围绕如何更好地发挥我国国际传播力,提高国际话语权,进一步改善外部舆论环境,刘晓静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首先,以国际社会习惯的话语体系和表述方式介绍中国。刘晓静认为,国际传播应积极主动,不能用被动辩解的态度。“对于国外媒体具有目的性的报道,不能规避或进行辩解式报道,”她表示,“要通过设置自己的传播议程与议题进行展示和说明,采用海外受众易接受的传播方式与表述方式,讲好与其相关的故事。”

另一个关键是利用好意见领袖的作用。她举例说明:“如通过在中国有生活工作经历,并在相关领域(如经济、体育、艺术等)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外国人士的视角,展示中国的真实情况、发展变化,以解释一些中外差异,使海外受众更客观的认识中国。”

第二,采取多样式宣传形式,选择有吸引力的内容角度。刘晓静建议,对外宣传应避免过多的政策宣示、“灌输”式的宣传方式,在必要的新闻报道、评论形式等直接宣传的基础上,加强娱乐、艺术等间接宣传形式的开发利用,发挥好文化软实力作用。

她进一步解释,在作品的内容选择、制作设计方面,规避意识形态风险,认清国内外受众在欣赏角度等方面的异同性。她以国内外战争题材影视作品为例进行了详细说明,她发现,我国的拍摄角度相对更为宏观,偏向从历史进程的角度发展剧情,即“以史论人”;立场导向较鲜明,剧中人物的描写,侧重英雄事迹与精神,有一定人物情感的描述,但整体更偏向一种家国情怀的表达。“如《长津湖》中对七连战士事迹的描述,国内观众易受到其中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感染,但海外受众可能需要一定背景解读,才能理解其中的情感表达。”她以去年在国内市场大获成功的战争电影《长津湖》举例,并与外国战争电影对比,“欧美日韩作品的角度则更为微观,偏向对历史中的人的描述,即‘以人来论史’,通过人的经历来反映历史环境,剧中的人物描写更多侧重于亲情、爱情等人类共同的情感元素的表达或者人性的思考,如《珍珠港》这部以偷袭珍珠港为背景的电影,通过描述战争中的爱情,引起人们对战争的反思。”因此,她建议,在作品的题材选择方面,应选择与海外受众粘合度高、具有共同价值感受的角度进行制作与传播,增强“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

关键词:刘晓静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