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能更好地感知我们父辈的生活,比书本上的更鲜活、更生动。”带着孩子前来参观的家长孙明玉说。
食堂外,村民经营的地锅灶台滋滋作响,供销社、老照相馆复刻了当年的生活场景,游客可用换购的粮票带走一份“旧时光里的念想”,或在幕布前拍一张“年代证件照”。
产业的活力在创新中奔涌。莱芜区乡村振兴电商产业基地内,“第一书记直播间”的主播正热情推介莱芜黑猪肉、花椒等特色农产品。旁边的特色产品展销区与“共富工坊”紧密相连,国家级非遗莱芜锡雕《石敢当》、《五贡》熠熠生辉;省级非遗燕子石、木版年画琳琅满目,面塑《龙凤呈祥》栩栩如生;260多名周边村民在工坊内制作国风头饰、汉服配饰。莱芜228项非遗资源,在此找到了传承发展并与市场接轨的新路径。
漫步园区,老篮球场上,水泥地面与铁制篮筐凝固了独属于那个年代的汗水与欢笑。保留的宿舍楼被改造为极简工业风客房,与由老物件构筑的“年代记忆公园”交互辉映……
园区将深度串联莱芜战役纪念馆、省工委旧址等红色资源,沿着“星火·烽火·薪火”的时间轴线,打造“从革命斗争到工业强国”的完整叙事线路和山东红色教育第一品牌。山东文旅将依托集团多业态融合优势,在管理运营、产品创新、宣传推介上持续发力,确保项目长期稳健发展,为济南市、莱芜区注入发展新动能。
如今,这座从三线建设烽火中走来、在乡村振兴浪潮中重生的工业遗迹,是一个鲜活的剧场,上演着永不落幕的奋斗之歌;是一座沟通的桥梁,连接着历史记忆与当代生活;更是一粒炽热的火种,在“文化嵌入、产业注入、客源导入、乡村融入”的实践中,照亮了莱芜区农文旅融合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广阔前路。
铅华洗尽,岁月如歌,709的故事,正翻开崭新的篇章。
(来源:莱芜融媒 孔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