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地市 财经 金融 房产 汽车 书画 艺术 教育 旅游 健康 文体

山东省委书记、省长揭榜山东省科学技术奖,青岛斩获三分之一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2022-06-23 11:10:30

抓科技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6月22日,山东省科技创新大会在济南召开,青岛在市级机关会议中心设分会场。全省共303个项目(人选)荣获2021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青岛占据102席,数量为近年来最多,在全省占比三分之一。

图片

图片来源:大众日报客户端

无论是完善学科布局、强化基础研究能力,还是提升科技含量、锻造产业国际竞争力,“踩着别人的脚印”不可能获得突破性成果,想要在科研上有所成就,就必须要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

山东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未来五年要着力抓好十二个方面重点工作,第一个就是“加快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科技创新被摆在首要位置。

而从此次授奖项目看,其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鼓励提升源头创新能力的导向异常明显——303个项目中原创性基础研究成果达45项,这是“从0到1”探索“无人区”的勇气;

科技攻关的问题导向也同样突出——获奖项目中,省内重点发力的“十强”产业相关成果占比近8成,这是开辟新领域的现实路径。山东正紧扣“高质量发展”关键词,把科创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图片

图片来源:大众日报客户端

作为山东省的发展龙头,青岛的“科创力”同样奋力走在前: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潜艇学院教授笪良龙,获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青岛获自然科学奖12项,技术发明奖4项,科技进步奖85项。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

刚刚斩获2020年度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的笪良龙,此番再获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也是2014年以来青岛的第6位斩获省科技最高奖的科技工作者。而获此殊荣的6个人里有5人是海洋领域的专家,足见青岛在海洋科创领域内的优势依然明显。

在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中,“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位列青岛“六个城市”建设之一,“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水平”被放在“十大行动”中的第二位。此次获奖成果必将成为青岛践行蓝图的强力引擎,为城市经济转型、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能量。

1

打造科创高地

追“高”逐“新”以自强

在未来五年12项重点工作中,山东省将“科技自立自强”放在首位,足见其重要性。

如何加快推动科技自立自强?省党代会报告给出了三条实现路径——构筑高能级科创平台、提升科技创新效能、引育一流人才。

仅就提升科创效能,山东已经给出了例证。纵观此次授奖项目,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结合的趋势非常明显,可以说这些成果就是“标的”清晰地对准经济主战场:

303项成果中,与“十强”产业密切相关的共计231项,占比达到76%。这其中,电子信息、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一等奖项目数量达到24项,占一等奖项目六成以上。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基础研究领域获奖成果数量在持续上升。2021年共评选出45项原创性基础研究成果,为近年来数量最多的一次。这些基础性研究,必将成为未来山东产业持续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

比如,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联合青岛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等多家单位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聚焦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开采面临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难题,在开采仿真模拟与调控关键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有力支撑我国首次海域水合物试采工程取得重大突破。

图片

另外,从获奖者的构成来看,31位获奖者中有6位来自企业一线。这批对市场最敏感的人,恰恰是在实战中高效转化科学技术成果,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一流人才储备上,能看出获奖者年轻化趋势明显——31位最高奖获奖者中,60岁以下的获奖者有18位,其中有3位是50岁以下获奖,最年轻获奖者为44岁。年轻团队更具想象力与创造力,他们正在成为山东内生创新策源能力的中坚力量。

2

102个奖项

青岛何以继续保持领先身位

本次科学技术大会中,青岛“存在感”十足,共斩获102个奖项,占总数的三分之一。

来自青岛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潜艇学院教授笪良龙获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之外,12项自然科学奖、4项技术发明将和85项科技进步奖都被青岛收入囊中。

比获奖数量更喜人的是上涨趋势,在101个获奖项目中,青岛牵头项目89项,占比达88%,较去年增加15项、提高7个百分点,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效农业和医养健康等青岛发力的新兴产业均有收获。这也意味着青岛的科技创新力后劲十足,竞争力不断提升。

图片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青岛之所以能够有亮眼的表现,依靠的是不断招引、培育一批研究力量,汇聚机构、人才等科技研发的各个要素,形成活力四射、创造力集聚的创新生态。

青岛拥有一批国家、省、市的研究机构和大学,目前全市有高等院校29所,在校生45.7万人。国家重点实验室9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更有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12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07家,为人才提供出路,为成果提供场景,青岛打造出了一条从培养到实践的人才发展通道。

图片

人是实现创新的基本单位,在城市创造力提升中扮演重要角色。但人才不是成功的唯一条件,资金、政策等要素构成的环境也同样重要。正是认识到这一点,青岛不断扩大金融实力,在中基协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人、备案私募基金数量、管理基金规模分别达到438家、1819只、1764.7亿元。并提升法律服务保障水平,加强知识产权维护,打造风清气正的法律环境。科研“硬”条件叠加开放“软”环境,青岛,让创新之泉自由涌动。

3

发挥企业力量

注入创新活力

企业的创新是瞄准市场和应用的创新,具有更高的成果转化能力和实用指向性,在科技创新中的地位日益提升。

细数本届山东省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企业牵头或参与的获奖项目达187个,占发明奖和进步奖比重达到73.6%;514家获奖单位中,企业达到了335家,占比超过65%。

在各个创新主体中站上“C位”,靠的是对需求的捕捉和在新兴产业领域中的不断攻关。企业能够调度更多资源,更了解社会和市场需要的技术,并一站式解决应用场景,让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路途更加通畅。

图片

以歌尔为例,这家企业以科技为“敲门砖”,向虚拟现实产业不断迈进。在青岛,歌尔参与或主导建立了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北航歌尔虚拟现实研究院等研发平台,其出产的高端虚拟现实头戴显示产品,出货量占全球中高端产品市场的70%,稳居国际同行业第一,带动虚拟现实市场规模超过千亿元。

青岛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培育由来已久,近些年来更是加快脚步,以奖补激励企业进行自主创造。在2021年年底颁发的青岛市科学技术奖中,企业获奖占比就进一步扩大,达到了65项,占比达46%。这也是由企业牵头完成的科学技术发明奖和进步奖的数量,首次超过高校院所。

在奖项颁发中予以认可,青岛市更培育企业创新能力,发布“沃土计划”,对企业进行梯次培育,打造“专精特新—隐形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中小企业成长赛道,促进上中下游企业、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打造各个创新主体携手创造的科创联合体。

悉心浇灌,结下累累硕果,青岛将继续以科技为抓手,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打造强力引擎。

(来源:回蓝听涛)

  责任编辑:林立刚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