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地市 财经 金融 房产 汽车 书画 艺术 教育 旅游 健康 文体

著名艺术家鲁虹:从手稿到艺术品,看“鸡蛋”是怎么生出来的

中华网山东频道 2022-09-21 11:58:28

图片

手稿是作者以文字、符号书写的稿本,也是各类作品的原始记录。

近年来,名家手稿越来越受到文博机构、收藏家和拍卖市场的青睐。

关于手稿的出版、展览、收藏、拍卖和研究,正在频繁跃入大众的文化视野⋯⋯


“循迹”是以合美术馆收藏的5位艺术家手稿来做的一个展览,把手稿和由此形成创作的图片同时展出,以进行比较和研究。其实,合美术馆成立以来做的手稿展并不止一个,以前做过傅中望、庞茂琨的手稿展,然后又将其扩大,做了张晓刚、毛旭辉、徐冰等人的文献展。应该说,手稿不过是文献的一部分,后者包括日记、通信、文章手稿、绘画手稿,还有创作草图,涉及到方方面面,比较广泛。需要说明的是,做一些艺术家个展,我们都要求他们提供一些手稿或文献。说得通俗一点,艺术家的作品好像一个鸡蛋,但一般观众也许不知道这个鸡蛋是怎么生出来的。而把艺术家的手稿呈现出来,就可让观众和研究者得以了解鸡蛋是怎么生出来的,进而了解艺术家的创作思路。

图片

循迹——合美术馆馆藏手稿研究展展厅现场

在以前,很多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中往往会有手稿,但创作完了,不少人没有注意积累,所以大部分手稿就丢弃了,相比起来,少数有心的艺术家,像方力钧、张晓刚、毛旭辉等就把部分手稿留下来了。这样,我们结合他的作品以及这个时期的创作背景,就可以发现创作过程中的微妙变化。我们知道,很多重要作品不是一次完成的,作者往往会不停地在先前手稿的基础上深化,于是会有第二个或第三个手稿,而比照来看,就会了解艺术家的思想形成过程,对我们理解作品有一定的帮助。

就我所知,真正保留手稿的艺术家不是很多,很多艺术家缺乏这方面的意识。最近在做“美术文献”展,在介绍周韶华先生时,我们有意展出了他画《大河寻源》等作品的速写本,从中观众可以看到有的速写直接变成作品,有的速写则经过了转换或升华,这样结合起来看就比较有意思。

还要说明的是,批评家也有手稿,如五六十年代出生的批评家,过去写文章是用笔在纸上写,并在手稿上显示了修改的痕迹,这体现了思想形成的过程。我做过一个“半路出家——鲁虹艺术档案展”的巡回展,里面就呈现了很多文章手稿。现在大家都用电脑写作,书稿都是现成品。可能以后就不存在纸质手稿了,这还真是个问题。(鲁虹,艺术史家、批评家、湖北合美术馆执行馆长)

图片

王广义《冷战美学》纸上草图 30×21cm 2008年

图片

方力钧《2015.11.3》手稿纸本水墨 36.5x24.5cm 2015年

图片

庞茂琨《过客之一》手稿纸上铅笔 30.5x22cm 2014年

图片

傅中望手稿纸本钢笔、圆珠笔、铅笔棒 21.6X30cm 1999年

图片

蔡广斌《毕业季061》手稿 29×43cm 2016年

(来源:艺术市场杂志 续鸿明)

  责任编辑:周龙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