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地市 财经 金融 房产 汽车 书画 艺术 教育 旅游 健康 文体

德州、聊城、泰安、济宁、枣庄以实际行动续写大运河发展新篇章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2021-11-26 13:58:01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是人类文明史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人工河流,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厚重文化。千百年来,川流不息的京杭大运河滋养了齐鲁大地的山河沃土,带动了山东沿运地区经济的繁荣昌盛。在其流经的德州、聊城、泰安、济宁、枣庄五市,沿岸美景展现着千年运河的悠悠过往,诉说着以保护传承利用为引领的大运河发展新篇章。

德州:生态修复文旅融合激活运河新生

京杭大运河德州段,由卫运河和南运河组成,从德州市区及武城、夏津境内穿过,是大运河沿线城市中保存最好、最具原生态的古运河河道,也是山东段中唯一一段千年运河。古代京杭大运河的漕运之盛,让德州这座城市有着“九达天衢、神京门户”的美誉。即便在今天,当年因运河漕运而兴起的文物古迹以及古老文化民俗遗存仍星罗棋布承载着运河文化的气息。聚焦运河保护发展,德州以水为媒,持续推动运河遗产保护利用,良好的生态面貌、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旅融合”探索,再现了古老运河深厚的积淀,碧波荡漾的运河迸发出勃勃生机。

为打造生态宜游运河,早在2017年,德州大手笔开启运河经济开发区生态修复三年规划,围绕古运河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在周边建设林场、湿地、水系、花廊,让极具历史文化内涵的大运河更加绚丽。紧邻全市最大的垃圾处理厂的钟辛庄经过整体搬迁,流转腾出的土地被用来建设大运河生态林场。以成方连片的方式出现的绿色方阵,与重工业区形成有效的生态间隔,成为鲁冀边界生态涵养区。从2017年2月栽下第一株树苗,如今这里已是一片林海。

不仅是生态林场,运河两岸的绿化提升工程也已全部完成,别具特色的景观及珍稀苗木,让古运河重新焕发无穷魅力。今年8月,德州市提出计划投资51亿元,启动南运河等水系连通生态保护工程,构建城区“四纵三横”水系循环网络,实现水资源循环高效利用,提高德州城区防洪排涝能力。各项生态修复工程,既独立成片,又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构成运河大绿化大保护格局。

一手抓生态修复,一手抓旅游开发。围绕大运河文化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德州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努力提高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水平,先后建成夏津黄河故道森林公园、德百温泉度假村、董子园风景区、四女寺风景区、苏禄文化博物馆、九龙湾生态园、九龙湾公园、运河文化广场、运河古玩街等文旅项目。今年6月,在第二届德州市旅游发展大会上签约的总投资额110亿元的《大运河德城段文旅融合全域旅游项目》,将为大运河文化景观带、运河文化展示区、乡村旅游示范园区的建设增添新引擎。

聊城:“通、联、灵、秀”四篇文章绘就运河之美

沿冀鲁边界南下,京杭大运河在聊城市蜿蜒百公里,穿过阳谷县、聊城、临清,与东昌湖、徒骇河交相辉映。“城中有水,水中有城,城水一体,交相辉映”的独特风貌,使聊城享有“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的称号。近年来,按照古运河流经的路线,聊城将沿线节点串联一体,通过沿途乡村旅游、温泉养生、体育健身等一系列项目建设,打造“游运河、泡温泉、尝小吃、品阿胶、做好汉、研文学、聊聊城”的独特旅游生活休闲方式。一条“文化的河、流动的河、美丽的河、繁荣的河”,正绘出当地悠长文韵、连绵盛景。

作为运河沿线的重要城市,聊城运河文化资源尤为丰富,当地为了充分开发、利用这一资源,在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17年8月,京杭运河(聊城段)生态水系建设工程样板段正式破土动工,通过河道扩挖、水闸及桥梁建设、人行步道、自行车道、休闲广场及两岸绿化修建,逐步实现聊城境内97.5公里的运河全部通水、通航、通路。

同时,配合中国大运河申遗工作,近年来聊城对辖区内的运河河段进行多次实地走访和调研,取得系列珍贵资料,建立了运河聊城段文化遗产数据库,并出版《聊城文化遗产大观》《聊城非物质文化遗产》《聊城地域文化探论》等普及类图书20余部。以构筑运河文化长廊为依托,加强大运河沿线古村古镇、名人名居、会馆商号、工业遗产以及文物保护单位等各类文化空间、文化资源的保护,将聊城境内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风貌关联起来,形成新线路、新景区。

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江北水城欢乐小镇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通过挖掘城市文化底蕴和内涵气质,实现自然环境、景区景观和历史文化的交互融合,彰显城市的灵气。沿线的绿化美化工程,更是助力运河两岸形成风光秀美、多姿多彩的“百里画廊”。

泰安:依托运河之心打造水利文化之旅

京杭大运河东平段是古运河的黄金水道,作为运河上重要的水坝,戴村坝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一大杰作,与“都江堰”齐名,被誉为“运河之心”。为进一步弘扬运河文化,泰安东平县坚持文化先行、系统保护、合理利用,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其文化价值,2011年建成戴村坝博物馆,使戴村坝成为依托文化遗存而生的文化景观。后又充分发挥大汶河、大清河、汇河等水资源优势,策划以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主的戴村坝景区,实现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

大运河碧波荡漾,水质是基础保障。在挖掘文旅资源的同时东平县将京杭大运河保护与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相结合,实现运河保护与生态优美双赢,建设起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大运河文化带。依托东平湖建立的东平滨湖国家湿地公园,是北方罕见的大型湖湾湿地。这里水域开阔、港汊纵横,良好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厚的湿地资源。

当前,在大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倾力打造“鲁风运河”文化旅游品牌的过程中,以水浒影视小镇、东平湖生态旅游小镇为代表的一批运河文化特色小镇已颇具规模,戴村坝、洼里小镇、万里故居、东平湖国家湿地公园等景点也已成为东平县重要的观光景区。

济宁:巧做“运河文章”运河文化经济带赋能城市发展

作为“孔孟之乡”,济宁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运河穿流而过,赋予其别样的文明风貌。紧紧围绕“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宝贵遗产的重要指示精神,济宁把大运河文化建设纳入济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着力打造运河文化经济带,实现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活态传承、合理利用。

2020年1月,济宁市调整设立了运河文化经济带建设指挥部,以全市文化旅游优势资源为依托,统筹文化遗产保护、河道水系治理、生态环境修复和文化旅游发展等方面建设,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文化旅游产业项目,打造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推动全市经济实现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河道总督府遗址博物馆项目以遗址公园的方式对河道总督府遗址进行总体规划,在满足保护规划的前提下,建设集展示、游客服务中心、遗址管理、文物修复等相关功能于一体的遗址展览馆,打造一个开放的、绿色的、公共文化空间和纪念地。“运河记忆”文化街区项目通过“一河两岸、三街六巷、四馆五点”的精心布局和建设,把“运河记忆”项目打造成看得到的任城(景)、品得到的任城(食)、听得到的任城(音)、摸得到的任城(非遗),使其成为民俗风情的集萃地、特色旅游的承载地、城市休闲的目的地和展现“济宁运河之都”的文化会客厅。

截至今年10月,微山湖旅游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项目已完成27个重点建设提升项目,游客中心、停车场等景区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等项目全部完工。南阳古镇旅游综合提升工程也在紧张有序地进行中。可以预见的是,未来运河沿线区县文化、旅游、生态等方面重点项目的开工建设,将进一步为济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枣庄:借力历史文化塑造大运河城市品牌

京杭大运河在枣庄的通航里程全长约94公里,其中,台儿庄运河是京杭运河中唯一完全东西流向的一段,拥有京杭大运河仅存的最后3公里古运河,被世界旅游组织称为“活着的运河”。以“沿运文旅发展新轴线、大运河城市文旅会客厅”为总体目标,枣庄不断加强对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力度,京杭运河枣庄段经济文化影响力显著提升。2019年以来,当地抢抓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发展机遇,成立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枣庄段建设指挥部,健全完善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制定了《枣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扎实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和国家大运河文化公园建设工作。

运河沿岸的台儿庄古城景区通过不断挖掘整理,把十几种非遗项目引入景区,同时对演出形式内容进行创新打造,实现运河文化的保护性传承,有效提升了大运河沿岸的文旅品味,形成独具特色的“鲁风运河”文化主题。竹马会、威风锣鼓、柳琴戏、皮影这些独具大运河特色的非遗演出每天都会在古城的街巷中轮番上演,受到国内外游客的喜爱。

为促进大运河合理利用,枣庄市启动了运河航道扩容工程,使大运河枣庄段航道全线由三级升为二级,运输能力扩大了一倍。此外,当地还规划实施了占地1000亩的大运河文旅小镇,着力打造集游客集散、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生活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文旅服务综合体,项目建成后将作为沿运文化新地标、宣传展示城市形象的新名片。

千年运河,流向未来。山东五市以实际行动续写着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新篇章。(来源:齐鲁网)

  责任编辑:徐鹏程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