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地市 财经 金融 房产 汽车 书画 艺术 教育 旅游 健康 文体

范勃:“学院”何为?——美术学院的历史与责任

中华网山东频道 2024-09-25 11:18:17

9月23日上午,广州美术学院院长范勃教授以《“学院”何为?——美术学院的历史与责任》为题,为广州美术学院2024级新生讲授通识核心课程《启智与开新》第一讲。

范勃院长通过对学院的诞生与发展、美术学院的历史与变革、学院教育的特质与责任等论述和探讨,引导鼓励新生们在艺术旅程中感知历史、认识世界;在学院体验中开拓思维,发展素养;在多元场域中学习实践,创新塑能,带来了启迪浸润、生动开阔的第一课。

图片


“学院”何为?

——美术学院的历史与责任

(通识核心课程《启智与开新》第一讲)

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学院”何为?——美术学院的历史与责任》。为什么要讲这个题目呢?我想,大家都正处在刚刚开启自己的美院生涯的重要阶段,接下来将在美院渡过至少4年的时光,如果你继续进行硕、博士深造,那你的美院生涯还将更为长久。事实上,很多同学从美院毕业之后,美院也依然与他的事业和生活发生关系,美院人这个身份将伴随你的一生。所以,我们要了解什么是“美术学院”?我们在“美术学院”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些什么?我们在“美术学院”的学习,与你们之前在考前班或者通过其他途径进行美术学习,究竟有何不同?

图片

一、美术学院的诞生

那么,就让我们先从美术学院的诞生说起。

学院的英文是Academy,来自希腊文,最初是一个地名,指的是雅典北部的一个包含有神庙和运动场的大庄园。公元前386年,柏拉图在这里讲学,许多古希腊的哲学家都曾求学于此。从此Academy变为指代“柏拉图学园”“柏拉图学派”的词汇,后来又演变出“学园”“学派”等含义,进而发展成为今天的“学院”。所以,从学院的词源上看,它与学术,与探索、思辨在一开始就是紧密关联的。

图片

那么,世界上第一所“美术学院”是哪一所呢?有人认为达·芬奇是第一所“美术学院”的创立者。原因在于,确证两幅文艺复兴时期的铜版画有直译为“莱奥纳多·芬奇学院”的铭文。虽然学界目前尚未肯定达·芬奇曾创立“美术学院”这一说法,但这是Academy第一次与美术建立联系,可以视其为“美术学院”的滥觞。

现今学界普遍认为,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美术学院”是1562年,由佛罗伦萨大公柯西莫·美第奇出资,瓦萨里主导建立的“迪赛诺学院”。院名中的“迪赛诺”Disegno,是今天“设计”Design的词源,意思是“精神观念的表达与昭示”,意味着创作不是简单对对象、物象的描摹,而是人的理念、观念的形态化表达,是人类理性力量对工具、材料、画面、物象的控制。学院开始触及理念、观念表达的研究和探索,具备人文学科彰显人类理性力量的特质。

图片

1590年前后,卡拉奇三兄弟在博洛尼亚成立了“进步学院”。1593年,祖卡里在罗马创立了“圣路加学院”。这两所学院致力于确立文艺复兴的审美标准,即他们认为最优秀的作品,应同时具备“米开朗基罗的人体、拉斐尔的素描、柯罗乔的典雅、威尼斯画派的色彩”,该标准为文艺复兴晚期风格主义和早期巴洛克画家所普遍接受,且被视作一种典范,成为当时所有艺术家的目标。

那么,“美术学院”的诞生,于艺术的发展有何意义呢?事实上,意义重大。“美术学院”诞生之前,艺术家隶属于行会,其身份类似于手工业者。从某种意义上说,还不存在“艺术家”这一特别的身份认知。“美术学院”诞生之前,学徒制度是唯一接受艺术教育的方式。这样的学习方式,没有透视学、解剖学、几何学等科学知识的辅助,必然导致程式复刻的结果。

而“美术学院”诞生之后,艺术家开始摆脱行会的束缚,学院成为凝聚绘画、雕塑、建筑等不同门类艺术家的新的共同体,新的组织体系意味着新的身份认同。与之相伴随的是,艺术家社会地位的提升,艺术家开始获得与人文学者趋近的地位。并且,随着透视学、解剖学、几何学等科学知识的系统研习,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作品的造型能力,对物象和空间的表现和营造都较此前的中世纪明显提高。这是“美术学院”系统性培养和科学研究及课程引入的结果。

进入17世纪,“美术学院”的发展重心由意大利转向法国。1648年,皇家绘画与雕塑学院成立,不仅进一步强调艺术家的地位是“从事自由艺术创作的绅士”,还有较之文艺复兴时期更系统、严整的授课体系。更重要的是,它还确立起新的彰显世俗君主权利的巴洛克时代古典主义审美典范。

至于18世纪,“美术学院”在整个欧洲发展起来,100余所“美术学院”遍地开花。此时,“美术学院”已几乎取代学徒制的师徒相传,成为培养艺术家的主要途径,同时也取代行会,成为掌握艺术话语权的力量。

以上,我们对美术学院的诞生及早期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的梳理。第一,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带来的人文意识的觉醒,使得艺术并非简单的技艺,而是人的理念、观念的形态化表达,这样的观念开始为人们所接受。于是,艺术家也开始被认为是区别于工匠和手工业者而应具有更高社会地位的人。在这种语境之中,“美术学院”诞生了,它在诞生之初,就先天具有学术性的特点,不是简单的传授技艺的学校,而是科学和思想的汇聚地,是艺术学术的场域。第二,经过17、18世纪的发展,美术学院已成为艺术学术重要的主导力量之一,审美理想和审美典范在学院中逐渐确立起来;美术批评、美术理论、美术史研究、美术展览等活动,也在美术学院的框架下展开;甚至美术鉴定和古物研究也与美术学院有着密切关系。学院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制定艺术标准的重要话语权力量。

二、美术学院与时代变革

接下来,我们再谈一谈美术学院与时代变革的话题。

历史证明,美术学院是艺术史中许多重要变革的发生场域。甚至,有时候还是变革的策源地。最经典的例子为“包豪斯”,这所1919年由格罗皮乌斯创立于德国魏玛的学校,仅仅在14年后的1933年就被迫关闭了,但影响却跨越世纪,至今依旧。因为它是现代设计教育的起点,所创立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理念、方式、方法,至今依然在起作用,没有被替代。它几乎为所有的艺术领域提供了现代主义方案。

图片

短短14年里,这所学校可谓星光熠熠,不仅是格罗皮乌斯,继任的两位院长汉斯·迈耶、密斯·凡·德罗也是现代建筑史中载入史册的名字。曾经任教于这所学院的有约瑟夫·亚伯斯、约翰·伊登、乔治·莫奇等书写了现代设计史的大师,甚至有康定斯基、保罗·克利等现代绘画史中响当当的人物。纵观历史,应该再未有任何一所“美术学院”会在如此短的时间跨度内,如此密集地拥有这样多引领变革的人物。

包豪斯所处的时代,工业革命2.0正在发生,大工业生产方式,机器生产、批量生产的工业品正在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同时也向传统的艺术形态发起挑战。包豪斯的重要性,在于积极地直面了时代变革,在几乎所有的设计领域,贯彻大工业生产的思维,以最便利机械生产、批量生产的方式进行设计,让工业品因设计力而具有艺术价值。在包豪斯之前,繁复的装饰、堆砌的工艺被认为是美的象征,自古以来由宫廷、贵族主导的审美,以贵价材料的应用和手工工作量的堆积作为价值判断的重要指标。而包豪斯颠覆了这一切。删繁就简,几何化的线条及形状,在当时冲击着人们的认知,同时也成就了现代主义的逻辑和表征。

包豪斯的设计以直线条、几何形为标志,贯穿在包豪斯的建筑设计、标志设计、字体设计、招贴设计、工业设计等等之中。包豪斯的影响,不仅在设计,还触及绘画,以及艺术理论等许多领域。德国表现主义、荷兰风格派、构成主义等现代主义艺术流派,都与包豪斯有着紧密的关系。

美术学院作为艺术变革的发生场域和策源地,还有一个例子是“东京美术学校”,今天“东京艺术大学”的前身。东京美术学校所处的时代是西学东渐,是西方文化对东亚世界形成冲击的重要历史时期。维新、变法,新旧制度的交替,东亚世界正处在社会变革风起云涌的风口浪尖。作为是东亚世界现代主义绘画的萌芽地,东京美术学校最先打破儒家文化圈的复古传统,引入法国印象派,形成日本特色的“印象派画风的学院主义”。东京美术学校的现代主义探索对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美术产生了深刻影响。

通过以上包豪斯、东京美术学校两个例子,可以明确,美术学院是历史的参与者,当生产力、生产方式的革新带来社会组织形式、文化理念的变化,随之而来的便是艺术变革的发生。面对时代之变,历史证明,许多时候,美术学院是艺术变革的发生场域,甚或策源地。

三、美术学院在中国

美术学院在中国,又是怎样的发展历程呢?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有“画院”的存在,五代时期西蜀、南唐的宫廷都曾设置画院;两宋时期画院制度发展得更为完善;明清两代,宫廷画院画家人数都十分可观。中国古代的画院,本质上是就一种豢养画家为皇室服务的宫廷机构,虽然有“画院”之名,却与“学院”全无关系。总体而言,在中国漫长的古代史中,艺术都是通过师徒相传的方式传承的,“美术学院”的出现,相当晚近。

美术学院真正在中国诞生并发展起来,大致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上半叶,第二阶段为新中国建立以后。

第一阶段,即20世纪上半叶的情况。20世纪初,有感于以“四王”为代表的传统文人画的因循守旧和固步自封,有识之士纷纷前往海外求学,试图通过西方美术的引入为中国美术的发展找到进路。20世纪初的留学潮中,大量中国学子入读海外美术学院。以留学日本的学生为最多,留学法国的学生数量也十分可观,此外还有留学美国、英国的。这些留学学子回国之后纷纷投身美术教育事业,中国的第一批“美术学院”,很多都由他们创办和建设。

此外,“美术”概念的引介,也是美术学院在中国出现的重要原因。中国传统上,只有“书学”“画学”,即绘画和书法,被认为属于艺术的范畴。漫长的古代史中,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等都被视作是工匠的营生,是低等的技艺,而非艺术。直到20世纪上半叶,鲁迅先生受到日本影响,引入“美术”这一概念,以此将油画、版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等领域统摄起来,都纳入到艺术的范畴中。鲁迅先生还致力于对“美术”的推介,随着“美术”及其现实功用的接受,培养“美术”人才的美术学院便像雨后春笋般在中国应运而生。

美术学院在中国出现,还与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观念的深入人心,以及他本人不遗余力的支持举措密切相关。1917年,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发表了《以美育代宗教说》,认为应将美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部分。这一观点为20世纪上半叶的知识分子所普遍接受。蔡元培还亲自参与了许多美术学院的创立。

在“美术”教育的必要性被社会所普遍认识和接受的20世纪上半叶,高等美术教育的先声以师范类院校纷纷设置了图画科、美术科为标志。随后,独立建制的高等美术学府,以公立美术学校和私立美术学校的形式,在中国大量出现。在20世纪的中国美术史,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是最重要的两条理路,这两条理路的发端和实践也都与美术学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那么,美术学院在中国发展的第二阶段,即新中国建立之后的情况,又是如何呢?

1949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将1942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指导思想,确定为新中国文艺工作的指导方针。在这一指导思想下,新中国的美术体制得以构建。旧的美术院校,无论是公立院校还是私立学校都被接管,改造和重组后成为人民的“美术学院”,并开始真正使用“美术学院”这一称谓,我们今天所说的“八大美院”大多数都建立于这个阶段。

图片

我们广美的情况也是如此。1953年,集合广东、湖北、广西三省资源,合并华南人民文学艺术学院、中南文艺学院、广西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在武汉成立了中南美术专科学校。1958年,学校迁址广州成立广州美术学院,由此开启了在南中国开展“社会主义美术教育”的历史和作为华南地区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高等美术学府的历史。近现代美术研究一直是广美的强项,也欢迎大家在之后的学习中多多以校史梳理为契机,关照我校与近现代中国美术的发展进程的互动关系。

图片

广美在学术渊源上,继承了“二高一陈”等岭南画派先辈的艺术探索;李铁夫等中国油画先驱的革新精神;以及新兴木刻和延安鲁艺的革命传统。因此,我们是国画革新的先锋、西画引入的先锋、革命美术的先锋。首任校长胡一川,早在1929年求学国立杭州艺专时就已加入左翼艺术社团,1937年组织“鲁艺木刻工作团”。他最早响应鲁迅先生“新兴木刻运动”号召,是中国新兴木刻运动史上最重要的开拓者之一,也是20世纪先锋美术运动最早的实践者之一。以胡一川为代表的一大批前辈,书写了广美参与中国美术发展进程,并引领时代艺术风气之先的壮阔历史。

图片

改革开放之后,广美依然是引领时代艺术风气之先者。学校以“三大构成”为推手,引领了中国设计教育从“工艺美术”向“现代设计”的重要跨越,因此我们还是现代设计的先锋。集美公司是全国艺术类院校中最早的校办设计企业。我们经过大量的实践,探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政产学研用”联动体系。1995年,我们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广州美术学院作品展”,系统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广美的实践成果,改革开放先行地的艺术成就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社会的大量报道。我们回看改革开放之后,广美“关注现实、服务社会”的艺术探索,从《人民大会堂广东厅》设计到《开荒牛》、橘子洲头《毛泽东青年艺术雕塑》……回看“广州美术学院作品展”的人头攒动,那种我们也曾引领时代艺术风气之先的自豪感不由而生。去年学校举行建校70周年大庆,我们系统梳理了校史,建立了全新的校史馆。希望刚刚开启学院生涯的你们,都能到校史馆看看,了解这所学院,了解这所学院参与中国美术进程的历史,还有它的学术与精神。

以上有关“美术学院”在中国诞生和发展的历史,以及广美的发展历程考察,说明“美术学院”虽迟至20世纪才在中国出现,但其从诞生之初就与中国美术的命运相交织,“美术学院”的发展史也是20世纪中国美术的发展史。“美术学院”以其艺术学术参与时代进程和艺术变革。

四、“学院”何为?

通过前面的梳理,我们知道“学院”有这样一些特质,或者说“学院”与一般性的学校存在区别:首先,学院培养的不是工匠,而是艺术家,或者说具备艺术学术能力者;其次,学院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在社会审美和艺术典范中扮演重要角色;最后,学院是历史发展进程中很多艺术变革发生的重要场域,甚或策源地。学院的这些特质,不仅在过去,在今天依然有效。

“学院”的特质决定其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首先,学院教育不应是简单的技艺传授,应是艺术学术能力的养成,因此要有高标准,综合的各学科专业能力,问题意识、思辨能力等,都应在学院教育的范畴中。其次,学院既然天然地具有权威性和话语权——应在历史发展和艺术进程中主动担当,以其不断提升的艺术学术起到正向的典范作用。最后,学院更应主动响应时代、呼应时代,以艺术所长参与时代,回应时代命题。

图片

至今,我校已有70余年的发展历程。2021年,我校正式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23年“湾区创新学院”正式成立,学校现已形成“一校三区”的办学格局。学校已经形成33个本科专业、9个硕士学位点、3个博士学位点的全层次培养格局。近年来,我们还致力于走高等教育与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的发展进路,从社会技术创新、艺术科技产业、艺术城乡建设、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创意生活、视觉文化传播等领域,初步建构“湾区艺术创新系统”。可以说,今天的广美已经是中国艺术地图中很重要的地标。

图片

那么,我们应将何为呢?

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我们正在经历以智能化为标志的工业革命4.0,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的创新版图。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实力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是创新力的博弈。我们可以从“新”字入手理解新质生产力的人才要求,即要有能够适应和胜任新领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创新力。这意味着我们的学院教育要匹配这种创新力的养成。

新领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意味着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已成必然趋势。世界本不存在文科的问题、工科的问题、理科的问题、商科的问题,而只存在要解决的问题。有时候,艺术的问题,不一定以艺术的方式来解决,非艺术的问题,却可以用艺术的方式来回答。因此,我们完全可以也应该从“第一性原理”出发,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导向,跨界吸纳,导向所需能力的养成。在艺术素养之外,我们还需要人文知识、科学思维,甚或商业能力等等。

今年,我们启动以“大通识”为重点的本科人才培养综合改革,意即在此。本科一年级,大家将通过6门必修核心课程和2门选修课程进行贯通性培养。从而,突破思维、方法、媒介、语境的局限;克服惯性的依赖、现成的约束和思想的保守。当然,我们还将延续广美将人才培养接入社会现场的优良传统,不断进行“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有效实践,以科研项目、实践项目有效带动教学,形成高水平艺术成果的产出和原创成果的转化。以艺术所长担当时代,回应时代命题。

图片

回顾历史,美术作为人类审美表达和思想表现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其每一次发展,都不仅仅是美术内部的问题。每一次艺术史的更新,背后都是时代的变革。当今,人工智能的时代已经全面开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改变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同时,也必将重塑人类的文化与艺术格局。那么,工业革命4.0时代的艺术,其内涵与形态会将如何?新时代的美术会是怎样的面貌呈现呢?这些问题,我们每一位艺术工作者和艺术教育者都必须思考,今天的“学院”更应直面。而答案并不现成,需要我们通过不断地艺术学术研究和实践来回答。

同学们,我们所在的粤港澳大湾区,一直是创新和创造的热土。居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广美,一直有创新的动力和容新的格局。这几年,我非常欣喜地在同学们的作品中,看到不断探索,勇于思辨的精神,看到对现实、对时代的关心和观照,我很欣慰。未来,“‘学院’何为?”的问题,将由我们和你们来共同回答。

图片

文/范勃,广州美术学院院长来源:广州美术学院)

  责任编辑:徐智勇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