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些年的创作中,于文江始终思考的是人物画新的表现形式,如何做到既要不同于古人,也要不同于他人,尝试把工笔画中的精微和写意画中的“意”性相融合。这一路走来,于文江表示,越来越深刻地理解了毛泽东提出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珍贵。作为“传统”的坚守者,于文江认为传统不是固定的,而是动态的,作为艺术家对艺术语言的探索应该是永不停息和永无止境的,但是艺术形式不是目的,而是结果。由于不同时代不同艺术家的不同感受和思考,构成了历史中艺术形式的多元性和创造性,而我们不过是历史长河中助力推陈出新的拍浪人,终会成为未来的“传统”。
展览现场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主席、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杨晓阳认为,于文江是中国国家画院的一位实力派的画家,多年来他的创作态度一贯非常严谨。展览作品分为人物写生、风景写生,还有一些比较中大型的创作。在杨晓阳看来,这三部分作品的总体特点是造型能力很强,深入生活的态度很扎实,大多部分的作品在我们观看的过程中有这源于于文江多年来坚持直接写生的好习惯。由此,不同于部分艺术家的概念化塑造,于文江写生作品表现对象无论男女老少,他都能够迅速抓住对象的突出个性、特点,在形象的塑造方面,能画到这样的充实、丰满、深刻,在当代的画家写生中间是不多见的。
展览现场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唐勇力看到于文江的作品感觉非常亲切,并有三个体会:“第一是看他的创作非常有收获,他都是取材于生活中的人物,画普通人,这一点他是坚持不懈的。第二,他的作品颇具中西融合的味道,画面上具有情节性和故事性,还有空间感,很细腻,探索出了自身的独特艺术路径。第三,他的画法既不是大写意,又不是传统的渲染的方法、工笔的方法,而是用生宣纸做了一种工笔画的语言探索,既工又写,构成了他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
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