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从中国画的用笔谈起——纪念于希宁先生诞辰109周年

从中国画的用笔谈起——纪念于希宁先生诞辰109周年
2022-01-10 14:02:35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图片王居明/摄影

嘉平福寿|纪念于希宁先生诞辰109周年

从中国画的用笔谈起

中国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除了具备一般绘画的创作规律以外,在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方面,还有一些特殊的规律,有待于我们加以研究和总结。这篇短文,是根据六十年代我在山东艺专任教时的部分教材和近年来的创作体会整理而成,主要谈用笔问题,也涉及一些中国画的艺术规律和画家的修养等方面的问题。

中国画造型的基本手段,概括地说,是以线为主来塑造形象的。线的运用,在中国画技法上起着主导的作用。同样,中国的书法艺术,也是一种线的变化运用。特别是草书,线在起、承、转、合的运动和组合中,所传达出来的不只是文字本身的含义,同时还有某种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具有一种多样统一的形式美。千百年来,中国画从书法艺术中吸收了这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并加以发展,形成技法上的一大特点,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国画以线为主的传统,不但未见其衰退,而且愈来愈被画家们重视,在创作实践中也不断的丰富和提高。

南齐谢赫建立起“六法”的理论,把“骨法用笔”列为重要的内容。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指出:“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必善书。”其中,“形似须全其骨气”,即指线在造型上的重要作用。那么,怎么能使线达到这种变化丰富的“骨气”效果呢?当然是归乎用笔了。我们平常所谓的“笔法”,就是指线的表现力而言,用笔起着建树“骨气”和“神骨”、表达事物的外形美和内质美的主导作用。唐代元稹在《画松诗》中说:“张璪画古松,往往得神骨。翠帚扫春风,枯龙戛寒月。流传画师辈,奇态尽埋没。纤枝无潇洒,顽干空突兀。乃悟尘埃心,难状烟霄质。我去淅阳山,深山看真物。”尔后,历代画论著述和绘画实践,不少都遵循这一论点去发展和提高。在绘画上亦即是说,既要尊重客观事物外在的真实性,又要通过对事物内质的分析,糅合画家的主观意图来加以表现。“骨法用笔”在这里不只是一种表现形式,而是主、客观有机地统一在绘画上的产物。如果只着眼于客观表面的真实,而忽略其内在本质以及作者的主观意志,其结果必然要流于简单化的自然主义,如苏轼所言“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反之,如果只去强调作者的主观意志,忽略或不顾客观现实,必然会失掉艺术的真实性,从而流于单纯玩弄笔墨的形式主义。以上两者,都不符合“形神兼备”的要求。所以,前人在总结经验中提出的创作方法,实际上是一种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只是限于当时的条件,尚未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罢了。我的看法就是要求作者在客观事物面前,能做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善于以“迁想妙得”的审美态度来处理创作中的问题,亦即宋代晁补之《论形意》中云“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艺术创作是一种极其复杂的过程,岂能囿于“刻舟求剑”“胶柱鼓瑟”?当艺术家进入创作天地时,常常是神游象外,意到图中,濡墨挥毫,信手落笔。不识者认为是狂涂乱抹,实则自有成竹在胸,其构思成熟时,诗情画意一齐奔向笔端。“不似之似”,乃是艺术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的要求和标准,从读者及作者两方面来说,这里边都有个“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和“去粗取精”的问题。也就是说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对于客观事物有一个再创造的问题,而读者在欣赏活动中,对于艺术品也有一个再创造的问题。用古人的话来说,也可以叫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图片

《端午怀屈子》68x68cm1990年

图片

《巫岫龙柯》68x68cm1993年

关键词:于希宁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