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常朝晖·山水写生作品 | 料得青山应似我

常朝晖·山水写生作品 | 料得青山应似我
2024-09-24 14:11:00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常朝晖的写生作品始终张扬着充满生命力的氤氲之态,在山水开合间表现出气通万里的情感律动,并向观者呈现出有内容(物我相通)、有智慧(象外之象)、有力量(生命的张力)三个丰富层次。

图片

常朝晖故宫御花园一角180×90cm纸本设色2024年

物我相通——万物与我为一

常朝晖笔下的山水写生,所绘往往并非俗世意义上的名山大川,而是自然中常见的山林、云亭、溪水、石刻、农家小院等小景,这些寻常之景在他笔下与名山大川相较却并无逊色,反而相映成趣、生机盎然。在他的作品中,“物我相通”被诠释得淋漓尽致。这种相通不仅在于画家不断打破人与自然间的壁垒,更在于他在这种打破中逐渐完成了一场对名山大川的“祛魅”。正是有了这种“祛魅”,他笔下的寻常小景更耐人寻味,“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洒脱气质跃然于画中。所以,我们在《沂蒙椿树沟》中,看到了隐于大山的乡野小村;在《昆嵛山的小桥流水》中,溪水流淌后的点点青石更加惬意;在《贵州土城小镇中的一条小溪》中,丛林掩映下的古老小镇也可跃然入画。泰山不独大其大,毫毛不独小其小,在《早晨下着雨加雪的草长沟》中,本不起眼的小山丘也可成为画家的素材,而在《雨中朱河村》里,初夏沂蒙山中的小村庄也有了赵孟頫笔下《鹊华秋色》的味道。善画者一定怀有敏感之心,这种敏感并非如含羞草般稍作轻触便向内收拢,而在于画家柔软的内心更容易受到万物滋养,而这些滋养也化作他向外伸展的触角,与天地万物相接。正如恽南田所言“一勺水亦有曲处,一片石亦有深处”,只要传达真实的生命体验,一木一石也风光无限。

图片

象外之象——深藏不露,“隐”于其中

刘勰《文心雕龙·隐秀》中谈到:“夫隐之为体,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也。”在常朝晖的写生作品中,“隐”的特性被表现得恰到好处,不仅包含意犹未尽的遐想,更蕴藏着出乎意料与未可知的神秘。在他的《千佛山兴国神寺》《泰山岱庙古柏园入口处》等写生作品中,所呈现的显然是经过取舍后的景象,神秘感呼之欲出。一幅好的写生作品,并非对景再现,必须要经过重建,通俗意义上可以称之为取舍,是写生过程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黄宾虹曾提到,对于景物的写生,要注意“舍”的问题,舍并不是目的,取才是目的,也是我们创作的意图所在。在常朝晖的写生作品中,我们看到他有意识地摒弃了会影响画面最终呈现的光影、色彩、气象等繁杂因素,而是遵循内心感悟,直奔主题,重构画面秩序,创造出独具个人气质的画面场域。画家在试图引发观者遐想时并未落于“疏可走马”的套路,反而在“满”与“全”中营造出浓厚的“故事性”。画中参天大树层层递进,并非平铺直叙,而是有“内容”呈现于其中,以探寻画面之外的深意。写生的主要目的是写出对象的内在生机,通过表达写生物象的精神,由表及里,展现画家自身的思想认知和自我精神。好的写生作品不应在物象表面留恋纠缠,而要做到“取象不惑”反观内心,从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昆嵛山六度寺》《金佛山双乳峰远眺》《孟连县的万亩古茶园》等作品中我们看到的即是如此,在画家的布局下,整幅作品呈现出“动荡不安”的势气,盘根错节的山石与形态各异的树木早已交融为一体,一木一石俱有“势”存乎其间。因此看他的作品,观者很难获得内心平静,被牵引出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反而占据上风,作者隐藏于画中的每一个巧妙布局都在指引观者去挖掘,那种探究的愉悦早已超越了直白观感的视觉享受。一件绘画作品,自完成那刻起,作者与作品之间的链接就已交由观者,而观者对于这种惊喜挖掘后带来的意犹未尽的期待,也正是常朝晖作品“象外之象”的高妙所在。

图片

生命的张力—兼具南北成一家

关键词:常朝晖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