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刘绍刚 | 再说“昆仑刻石”

刘绍刚 | 再说“昆仑刻石”
2025-07-20 15:26:01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6月8日《光明日报》发表了仝涛《青海黄河源发现秦始皇遣使“采药昆仑”石刻:实证古代“昆仑”的地理位置》一文后,“昆仑刻石”在学界乃至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大家从历史学、考古学、文字学、地质学、环境学及刻字工艺各方面,对这个刻石的文本、文字、历史记载、地理环境、刻石性质等问题提出了很多意见。我作为一个粗通文字与书法,又在文物研究部门工作多年的从业者,也写了一篇《“昆仑刻石”献疑》,[原载文化视界网,2025年6月17日。后以《“昆仑石刻”献疑》为题载《光明日报》2025年7月2日,第8版。]此文所说的行气、疏密、笔势等书法术语,当今研究古文字学的朋友很少使用,更遑论其他领域的朋友。书法是艺术,古文字学是科学,许多书法评论的词汇,或带有文学色彩、艺术描述,因其抽象晦涩,很少有纳入科学研究体系者。由此我想起了一些老辈的精研古文字,也兼善书法、鉴定收藏的学者,在他们的研究体系里,书法艺术的评判一直是一项重要的标准。当代的很多古文字学者,也十分重视书法、书体在古文字研究中的作用。

先说陈介祺先生。在旧金石学和新古文字学之间,陈介祺是一位重要的过渡人物。陈介祺是大收藏家,他收藏的青铜器除了大名鼎鼎的毛公鼎之外,还有商、周古钟11件,因书斋名为“十钟山房”。又因集藏三代及秦汉印约7000余方,名其楼曰“万印楼”。簠斋鉴精藏富,其一生所藏数万古器物,几无一伪品。对收藏的重器毛公鼎,陈介祺五易其稿,对铭文作出完整的释文,可以说奠定了他作为古文字家的地位。陈介祺也是一位书法家,精于鉴定的他,从书法角度对文物鉴定有很多精到的论述:

古人作字,其方圆平直之法,必先得于心手,合乎规矩,唯变所适,无非法者。是以或左或右或伸或缩,无不笔笔卓立,各不相乱,字字相错,各不相妨,行行不排比,而莫不自如,全神相应。[(清)陈介祺:《致潘祖荫书》,《秦前文字之语》卷1,济南:齐鲁书社,1991年,第39页。]

《献疑》一文所说的“笔势”,其实就是陈介祺所说的“方圆平直之法”。只有笔势一致,或曲或直,绝不杂乱,亦如簠斋所言“笔笔卓立,各不相乱”。所谓的行气、疏密的要求,也就是陈介祺所言的“字字相错,各不相妨,行行不排比,而莫不自如,全神相应”。或以为古之书手(刻手)水平有高低之分,然而其气绝不至断。

陈介祺在谈到古文字书法时说过:“古文字一篇中之气,一字中之气,一画中之气,岂今人所能伪哉。古人道理,大有不可以汉魏奇字与说文只订其偏旁例求之。”[(清)陈介祺:《致潘祖荫书》,《秦前文字之语》卷1,第27页。]陈介祺所说的“气”,是书法家、文物鉴定家经常使用的词汇,这属于千万次的经验所得,难以言表的概念。大概就是“道可道,非恒道也;名可名,非恒名也”之谓吧。

对于古器物鉴定中文字书法的重要,陈介祺还有一段精彩的论述:

不成字,不成文理,不成笔法,不成章法,何以为古文字。不真好,不真用心,见色泽即疑为字真,见形似而不求甚解。守真器数十百,见真拓数百纸,而复大收伪字,叶氏之覆辙也,岂可蹈之。蹈之则仍是玩物之习重,而好古文字之学轻。……古人之字只是有力,今人只是无力。古人笔笔到,笔笔起结立得住,贯得足,今人如何能及。不知只是未向此中追求,好古必以文字为主也。[(清)陈介祺:《致王懿荣书》,《秦前文字之语》卷2,第69—70页。]

关键词:刘绍刚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