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不一样的传统——关于李津与武艺的水墨双个展”对谈在武汉合美术馆举行

“不一样的传统——关于李津与武艺的水墨双个展”对谈在武汉合美术馆举行
2025-10-30 14:44:55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我与李津很早便相识了。1985年,湖北美协策划了“中国画新作邀请展”,那时,我作为湖北美术家协会的工作人员也参与了其中的工作。我注意到,时值青春期的李津与朱新建等人作为最年轻的参展艺术家,与周思聪、刘国松等前辈同台展出,展露出了不凡的才华。正是从那时起,我与李津建立了长期联系,并在后来策划的“墨非墨”“再水墨”及“水墨新维度”等一系列展览中,都邀请了他参展。而他也给予了我极大的支持。

以策办“水墨新维度”展为例,当时有个大型企业想办展览,目标是要推举十位中国当下最有代表性的水墨艺术家。为了强调展览的公信力,作为策展人,我特别邀请了刘骁纯、贾方舟、皮道坚、彭德等九位重要批评家组成了评审团,并通过公开投票的方式进行遴选,力求过程公正、结果客观。有意思的是,李津和武艺都在入选名单之中。这一展览充分体现了批评佳们在学术梳理中所秉持的开放与严谨态度。

14.jpg

我与武艺同样有长期的联系。自1997年我在深圳美术馆为他策划首次个展以来,我一直在持续关注其风格的演变:从早期的大写意到小写意,再到近年面向工笔传统的回归与深掘。我认为,他的从艺历程,呈现出了从纵笔狂放到收笔内敛、从世俗叙事走向精神超脱的清晰轨迹。而这种创作气质的转变,与李津作品中始终洋溢着的人间烟火气形成了极具张力的对比——一个热闹入世,一个安静出世;一个扎根生活现场,一个回归心灵远方。二者在美学取向上看似相悖,却共同抵达了中国水墨在当代语境中的高阶境界。他们不仅代表了写意与工笔、外放与内省两种不同的艺术路径,更共同构成了当代水墨发展中彼此呼应、双向展开的维度。

5.jpg

▲对谈现场

李津与武艺的双个展展期持续六个月,远远超出了国内常见的短期展陈周期。我一向主张,美术馆应当精简展览数量、提升单展质量,并强化其学术内核——这亦是与国际一流美术馆运营理念相接轨的体现。我曾参观芬兰国家美术馆的一个重要展,发现其竟然已持续开放了一年之久,相比之下,国内频繁更替的展陈模式,实则是一种资源上的浪费。事实上,6个月的展期能够给予湖北观众与学生更充分的学习与研究空间,并让展览成为可驻足、可思考、可回味的文化现场。

借此机会我想说明一下,当代水墨对我而言,早已超越了一个画种的范畴,它更是一种文化身份的象征。在全球语境交织的今天,当代水墨以中国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参与其中,这非常有历史与现实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这一代能亲历与参与其现代性转型的历程,实是一种难得的幸运!

细数中国当代水墨的发展过程,我们就会认识到,从周韶华、刘国松等前辈的开拓,再到李津、武艺等艺术家的多元探索,其发展脉络清晰可见,环环相扣,构成了一部流动的、承传有序的视觉思想史。关于这些,我在一些著作与文章中说得很清楚,在此就不细说了。总而言之,中国当代优秀水墨艺术家的创作,既不是对传统的简单复刻,也不是对西方的被动回应,而是在笔墨实验中实现的创造性转化,所以值得大家重视!

现今,当代水墨面临着新的挑战,即如何应对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并焕发新机?我认为,艺术家不仅需要沉潜于笔墨精神的深层修炼,更要以开放的姿态迎向新语境。唯有在这种双重视野下探索创新,水墨这一古老而深厚的艺术形式才能持续被激活,并在当代生活中绽放出新的生命力!谢谢大家。

6.jpg

▲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发言

关键词:李津,武艺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