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不一样的传统——关于李津与武艺的水墨双个展”对谈在武汉合美术馆举行

“不一样的传统——关于李津与武艺的水墨双个展”对谈在武汉合美术馆举行
2025-10-30 14:44:55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基于这些认知,我的策展理念自然延伸至对未来的展望。面对数字时代的挑战,我常常援引周有光先生“从世界看中国”的视角与西川“把竹子种在5G的时代”诗句。我认为,中国画的未来在于将其核心美学逻辑创造性地融入新的技术语境。目前我正在参与相关课题研究,尝试将齐白石等大师的笔墨精髓导入AI大模型训练,以期解决当前AI创作缺乏“中国画灵魂”的问题。我坚信,李津、武艺等艺术家独特的创作逻辑,正是需要保留并注入未来的文化基因。

对我而言,传统从来不是终点,而是我们走向未来的起点。关键在于如何让这些历经时间淬炼的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9.jpg

▲艺术家李津发言

李津:我选择中国画作为终身志业,深受表姨周思聪的影响。在报考志愿的时候,周老师对艺术的体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周老师提醒我,如果脱离西方文化土壤去学习油画,将面临“先天不足”的困境。在当时的物质环境下,我们很难接触到西方艺术经典原作,只能从模糊的印刷品去想象经典的原貌。更难以了解真实的西方艺术世界,在绘画技法上很难达到古典大师的高度。正是这次谈话,让我决定报考中国画专业,也奠定了我一生的创作方向。

10.jpg

▲对谈现场

吴洪亮院长把我比喻成良导体,虽然绘画面貌上有很多变化,但其实都源于对环境的本能回应。早期创作的西藏题材作品充满原始野性的力量,是对雪域高原独特文化氛围的反映。后来在南艺进修,江南水乡的温润气息又让我的创作回到自我。从拉萨到南京,环境的变化让我的画笔自然生长出不同的绘画面貌。这种转变不是刻意为之,而是不同文化环境在笔端的自然流露,也是我始终倚重对周遭环境敏锐感知的创作理念。

我是一个靠直觉产生灵感从而进行创作的画家。任何一次旅行,新鲜的气氛都会对我产生很大触动,也使我绘画作品的面貌有所改变。每到一个陌生的国度,我都会有不同的体验,体会陌生民族整体的面貌。我们面对最熟悉的生活,往往缺乏这种敏感,有一种木讷和迟钝,这也就是所谓的旁观者清。四十年的艺术实践过程中,我一直在探索,用心去感受,去创作。在变化万千中寻找艺术本真,为迎合外界期待而创作只会让艺术失去灵魂。现在,我更看重创作过程中内心的愉悦与满足,让画笔与心灵保持对话,用真诚的画笔,记录真实的心灵轨迹。

11.jpg

▲艺术家武艺发言

关键词:李津,武艺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