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不同场合不同画展上,经常听到有人说某某艺术家的作品是国际性的,却又无法讲清楚其国际性标准的道理。我在这里说艺术的国际性,并不是“迎合西方审美”,而是要有跨文化的共鸣力与专业共识的双重认可,以及全球巿场上的流通性,这是三项标准。而全球巿场的流通性又是落实前二项标准的重要标志。

详细释义就是,作品首先要具备全球化的核心情感和理念,要能给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理解,这是跨文化可解读性,而非依赖单一的文化语境。同时,技法、表达逻辑要符合国际艺术界的专业认知,并兼具独特性和共识性,这样才能保证艺术语言上的通用性。再有就是要进入国际重要的美术馆、双年展等专业平台展览,以获得跨地域评论界的持续关注,在国际上进行传播。最后就是要能够进入国际性画廊与国际拍卖的市场流通,在国际上获得广泛认可。
我的前一篇公众号文章,就这方面的问题,专门叙说了赵无极之所以能够成为国际艺术家的全过程。其实,目前中国并不缺少具有国际化潜能的艺术家,缺的是要了解如何使他们真正成为国际艺术家这个过程。

举个例子,比如在我目前比较多关注的一批艺术家中的桑火尧,他作为中国境象主义艺术的创导者,自1998年开始探索中国水墨艺术的当代性及国际化路径,提出了“境象主义”理论框架,为中国当代水墨艺术提供了“传统基因当代转化”的可参照的实践范式,其作品虽说是中国化的,但又确实符合了上面所说的国际化标准。所以,近年来桑火尧的作品,不但在国内一二级市场中得到广泛认可,而且还被LV等国际品牌购买、展示、收藏,被佳士得香港和苏富比香港屡屡上拍。即使这样,严格意义上说,目前桑火尧还只能说是亚洲艺术家,离国际艺术家还有一个需要进一步推广和推动的过程。
为了证明桑火尧是有可能进入国际艺术家行列的,去年,有人将他创作于2022年创作的作品《山水间》,送去佳士得纽约拍卖。当桑火尧这个非常陌生的艺术家名字出现在纽约拍卖行的时候,是其作品当场就赢得了拍卖行的好感并被认可。
2024佳士得纽约“亚洲当代艺术夜场”上,这件作品以8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578万元成交价,成为了佳士得纽约当晚中国艺术家成交价的第三高拍品。我们要看到,这次,桑火尧是以一个陌生的名字,一件从未被欧美市场所看到过的作品,在一个没有推广和学术支撑的情况下,能够拍出这样的成交价,这次的开端是非常不容易的。

中国艺术家的作品要想走出亚洲,走向世界,还得踏踏实实地走下去,桑火尧的作品能够登上纽约拍卖市场,这是他有可能会成为国际艺术家的第一步。如果按照三项标准,以及其作品能够不断出现在国际性重大展览中,不断出现在国际画廊和纽约、伦敦、日内瓦等拍卖市场上,形成一定的国际化的传播,持续取得国际化影响力,自然而然地就进入了国际艺术家群体之中。
在我们国内,艺术家们千万不能在别人夸你是国际艺术家的时候,就真的以为自己就是国际艺术家了。即使你有扎实功底和创作潜力,路还得一步一步走,饭还得一口一口吃,要完成国际艺术家这样的使命,不单要靠艺术家本人的创作实力,而且各个方面的环节也都需要紧紧跟上,认真做好,否则就会埋没了一个优秀艺术家。
(文/朱长元,资深媒体人、收藏家、独立艺术评论家、国际艺术经纪人 来源:朱长元艺术IP)
艺术家简介

桑火尧,1963年生于浙江,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毕业,获硕士学位。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副院长,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原理事,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现工作生活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