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韩子勇: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扛鼎之作、重头文章

韩子勇: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扛鼎之作、重头文章
2022-02-12 16:22:57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2019年12月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2021年8月8日,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最近,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也呼之欲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战略性工作,是关乎文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文化工程。为了加深对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文化价值和推进路径的理解,记着专访了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总协调人韩子勇

以国家文化公园的形态标示大构造、大主题的历史文脉和精神资源

记者:请您谈谈新时代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关系。

韩子勇:长城文化、黄河文化、大运河文化、长征精神、长江文化,这些早已有之的提法,今天被作为大主题、大构造,以国家文化公园来命名、规划、建设和推进,正当其时。这彰显了新时代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新时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是开启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代,这些大构造、大主题的历史文脉和精神资源,以整体形象、以国家文化公园的形态标示出来,开展全面系统的传承保护、建设弘扬、创造转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新收获,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文化整体格局、价值建设、推动共享提出的非凡战略构想,必将使我国的文化发展开新局、出新境。

沿着黄河、长城、大运河、长征、长江的走向……留下了中华民族最醒目的足迹。辽阔的土地上,悠久的岁月里,这巨大、深沉、浸满血泪荣光、纵横交错的辉煌足迹,构成一个大写的“国”字。这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标识和印记,是我们心灵家园的门楣和梁柱,是中华文化的大块堆垒,是我们纵到底、横到边、引以为傲的鸿图华构、灿烂文脉……从东到西,从北到南,横平、竖直、弯折钩,每一笔都光彩万里,每一画都写在灵魂血脉里。

这是1月22日拍摄的长城仙女楼雪景。位于北京市密云区和河北省滦平县交界处附近的长城望京楼、仙女楼等段长城,在白雪的映衬下更加雄奇壮观。新华社记者陈晔华摄

春秋战国时期就有长城。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内外是故乡。近代的烽火“激活”了长城,长城仿佛一跃而起,热血沸腾,升华为中华民族抵御外侮、团结抗争的精神共相,古老的长城被赋予新的精神价值,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核心意象;自古以来,黄河就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大合唱。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是民族精神的根与魂。黄河文化具有强烈的时代价值,黄河边上、陕北高原,是中国革命的“落脚点”和“出发点”,中国共产党人在这里“领唱”《黄河大合唱》,中国革命在这里实现伟大的战略转折,形成毛泽东思想,写就百年党史的辉煌段落。大运河是大运之河,沟通长江与黄河,它像巨大的秤砣和砣线,平衡南北,维护一统,称量出大国的辽阔和分量。长征是近代以来,面对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共产党人率领人民,突破“三座大山”重重围困、向死而生、凤凰涅槃的一条血线。长江后来居上,与黄河如孪生的兄弟姊妹,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构成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历史演进中最重要的复调、合声。

这是沧州市区段大运河景观带景色(无人机照片)。盛夏时节,河北省沧州市区段大运河景观带风景如画。近年来,沧州市大力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升改造运河沿线景观,使人们可以近距离接触运河,欣赏运河之美。新华社记者骆学峰摄

以长城、黄河、长江为轴线,向西联接丝绸之路,是绿洲、沙漠、雪山、高原、喀喇昆仑,向北联接漠南、漠北、游牧社会、无尽寒林和冻土带,向南联接日益富庶的江南、亚热带社会、南沙诸岛,向东是大运河、是大海的万顷波涛——这个四围如屏、形势完整、广袤多样、融汇贯通的广大场域,为多元一体的大结构、大体量奠定了大尺度的自然的人文的基因、基础。

中华民族的文明文化,上下五千年,犹如生生不息的荒路巨子,横空出世,披荆斩棘,是青春永驻的有机体。她一开始就有两个心室、两片肺叶、两个肾脏,有不断生发、密布的强壮血肉、骨骼、经络;有深藏远设的不歇元气,有“野马也,尘埃也”的吐纳呼吸,有燃烧最烈、火力最旺、温度最高的核心区域,有冶炼、结晶、成型、壮大,秘不示人的原点和坩埚,这些原点和坩埚,就在习近平总书记标识出的国家文化公园里。

大场域必有大结构,大结构必生大功能,大功能必成大命运。历史力量的方位、节奏和力道,文明结构的布设、功能和机制,价值体系的开放、熔铸和创新,大道直行或九曲回肠,一次次的升华迭代,或质朴刚贞或缠绵悱恻,行行复行行,重重复重重,多元拱一体。这个多样、多区域、复杂永续的大系统,是重瓣花朵,是加量加倍,是成双入对,是一遍遍的工笔重彩,一次次的泼墨写意,通其变、合其数、成其势,鸿图华构,形成“中国相互作用圈”,形成精神文化上千变万化、牢不可破的榫卯结构,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全国上下同心同欲,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就是要补强“软实力”短板,补足精神文化之钙,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解决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文化强国目标

记者:请您谈谈新时代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新”体现在哪里?

韩子勇:这个“新”,首先是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新理念之新,国家文化公园是首创,是把握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规律、回应时代之问和人民文化福祉的顶层设计,是面对“百年变局”、开启“第二个百年”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扛鼎之作、重头文章。

大家知道,文化工作按行政区划分别推进,范围上属地管理、层级上分级管理、内容上分类管理、社会上行业管理的特点和优势比较突出,构筑了5级文化网,从国家层面,从省一直到村,这个广覆盖的体制机制,很好地保障了人民的文化权益,这个5级文化网,细化细分,起到兜底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现代性因素的急剧增长,文化的流动、变迁和融合日益增长,体制机制上的综合、融合、整体性、系统性的要求,日益迫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指示,站在国家、民族、人民的立场上,高瞻远瞩,彰显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前瞻性,特别重视文化的内部规律、内在结构、文脉和资源的流布。我的体会是,国家文化公园的提出和建设,在文化的体制机制上是重大突破。

国家文化公园,第一个关键词是“国家”——是从国家层面打造文化形象、推进文化建设、传承优秀文化、推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站在国家、民族、文化的历史和未来来思考,这个大视野、大格局,超越一省一市一县一乡一村。

第二个关键词是“文化”,尊重文化内部规律、尊重历史文脉,超越属地、层级、分类和行业内部。文化讲究文缘,一些有影响、代表性的重大文脉,翻山越岭、穿州过府,横跨省市和大区,和按区划管理相比,具有外部性、战略性、全局性。一些非常重大的文化资源点,就在基层,分级管理力有不逮。文化上内容分类、分级很重要,但融合共享更重要,应该更加重视融合,中国文化的特点是融合,是经世致用。文旅融合、文经融合、文产融合,文化与社会、文化与生活、文化与人民的深度融合。

第三个关键词是“公园”,文化的主体是人民,公园的主人是人民,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体现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宗旨,国家文化公园设计和建设很好地体现了这个宗旨。

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覆盖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建设好国家文化公园,对于解决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文化强国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我们党在黄河流域,特别是陕北高原的精神烛照,立足中华五千年历史,为古老的中华文明注入了青春血脉

记者:请您以黄河文化公园为例,展开来谈谈。

韩子勇:观察黄河,要放在整个东方文明的大背景下。从采集到农耕、从狩猎到游牧,是早期人类发展的基本线索。在狩猎、采集向农耕居落的过渡中,隐约可见的一种转化模式,往往出现在资源多样的丘陵与平原的交界区域。在中国,这个区域便是黄河冲出的第二阶梯的边缘区域——晋陕豫交汇之处,亦即黄河中下游的梁塬峁川、冲积平原。

这是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境内拍摄的黄河夕照景观。新华社记者彭源摄

关键词:韩子勇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