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房产家居 > 房产资讯 > 正文

构筑新时期的“多元生态圈”——听绿地董事长张玉良剖析新时期“绿地新模式“

构筑新时期的“多元生态圈”——听绿地董事长张玉良剖析新时期“绿地新模式“
2020-12-08 11:32:22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近年来,在“房住不炒“基调下,房地产市场逐渐分化,各大房企纷纷谋求转型。寻求新增长点,房企领头羊使出“十八般武艺”——碧桂园研发机器人、承包超万亩无人化农场;恒大一边踢足球,一边卖矿泉水,一边还生产新能源汽车;万科开辟了养猪新事业……在这股房企转型大潮中,国内头部房企、世界500强企业绿地集团不跟风也不博眼球,而是在认清自身业务优势特点的基础上积极布局“地产+”多元生态,如今基建、消费、金融、健康、科创等旗下板块可谓风生水起。

1.jpg

绿地集团董事长、总裁张玉良

岁末年初,聚焦“十四五”构筑新时期的“多元生态圈”,成为绿地最新的战略着眼点。上一轮转型中,率先“有限多元“发展的绿地,转型成果、先发优势正逐步显现,而面对“十四五“,绿地再次“早起“,走在了最前列。多元发展的背后,是绿地对于房地产行业的深刻认识,是绿地对于未来房企转型的战略思考。日前,记者对话绿地控股集团董事长、总裁张玉良先生,倾听他对于新时期“绿地新模式“的剖析

构筑“地产+“生态圈,优化调整产业布局

问:近年来,房企转型备受关注。绿地是引领转型的领军者之一,深耕“地产+“,在转型道路上走得最快最远。根据最新的财务报表,非房地产主业收入已超过绿地总收入的一半。您是如何思考这一转型定位的?

答:近年来,国内国际环境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常态。今年,党中央着眼于战略全局,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国内地产行业也正面临深刻的调整。绿地集团主动把握大势,推进企业自身转型升级,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总体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我们认为,转型不是“盲目跨界“,而是构筑“多元生态圈“。总的思路是:在巩固房地产等原有优势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向产业链上下游及关联产业、协同产业延伸,开展“有限多元“经营,打造“生态圈“协同发展的商业模式,更好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过近几年的产业结构调整,目前绿地已基本形成了“以房地产、基建为主业,消费、金融等产业协同发展”的综合经营格局,为持续成长打下了基础。

绿地一直秉持'地产+'思路,和地产毫无关系的多元产业不是绿地的思路。几年前,绿地就已明确提出从'房地产开发企业'向'城市综合运营服务商'转型,作为集团中长期核心战略之一。经过产业布局优化调整,绿地集团在财务结构上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2017年-2019年,房地产业在集团整体营业收入中的比重,已经从53%下降到46%。2020年前三季度,绿地集团实现营业收入同比正增长,其中:房地产业营业收入占比43%;基建产业营业收入占比39%;消费等其他产业营业收入占比18%。预计2020年全年,房地产业务的营业收入占比将进一步下降;非房地产业务营业收入占比则将上升,非房地产业务利润总额占比将持续提升。

问:刚刚您提到的绿地基建产业,今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占比达到39%。绿地近年来大力布局基建板块,今年还组建了绿地大基建集团,注册资本200亿元,可谓一诞生就剑指世界500强。请您介绍一下这一布局背后的思考?

答:“十四五“规划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具体包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大基建产业正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近年来,绿地抓住我国新型城镇化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历史性机遇,积极发展大基建产业。经过近几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基建产业已成为绿地房地产业之外又一个千亿级的产业板块。基本形成“以房地产、基建为主业,消费、金融等产业协同发展“的综合经营格局。

通过投资设立、收购兼并等方式,绿地目前已形成了包括绿地城投、绿地城建、贵州建工、江苏省建、天津建工、西安建工、广西建工等在内的基建成员矩阵,形成了“布局东西南北中、覆盖投融建造管“的发展局面。

绿地基建拥有多项优势:产业技术实力过硬,拥有施工总承包特级资质19项、甲级设计资质24项,涵盖建筑、市政、公路“三特三甲“资质。规模领先,营收已仅次于六大央企建筑公司,拥有1000亿级成员企业1家、500亿级成员企业2家,初步形成全国化经营网络。同时,各成员企业都是有着数十年历史的地方建设主力军,与地方政府保持着长期良好关系,很多企业政府还是股东,拥有区域性竞争优势。

2.jpg

在上述基础上,今年正式组建了“绿地大基建集团“,作为引领基建产业发展的平台公司,注册资本200亿元。绿地将以此为契机,全面提升基建产业的发展能级与核心竞争力。展望十四五,到2025年,绿地大基建集团将进入“ENR全球/国际承包商250强“前列,跻身全国领先、最可信赖的万亿级、科技型、综合性投资建设服务集团。

问:与基建的低调相比,绿地消费产业颇受外界关注,近几年实现了高速发展。其中,作为进博会常年交易服务平台,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让消费者在家门口就能“买全球“,体验“进博同款“。大消费板块也是绿地业务布局一大重点,绿地是缘何进军大消费的,成立贸易港集团的初心是什么?

答:绿地消费产业主要涉及商贸、酒店旅游、汽车服务等多种业务,其中商贸和酒店旅游业务具有较大影响。

面对我国内外部经济环境的深刻变化,特别是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党中央着眼于战略全局,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如何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双循环?我们认为,全面促消费是主旋律。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使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为疫情后的“绿色复苏“提供有力的支撑。

绿地近年来发力商贸业务,依托进博会平台,建立起以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为龙头、以物流供应链为基础设施、以线上线下零售为市场终端的上下游一体化业务链,在全国23座一二线核心城市布局了贸易港分港15家、G-Super绿地优选超市近100家。

其中,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是经政府批准的进博会“6+365“常年展示交易主平台,地处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一路之隔,面积超过11万平方米,成功落地了上海首个保税展示展销场所。贸易港开业至今,已成功吸引了来自70个国家和地区的176家企业入驻,引进了进口商品20余个大类、8万余款,其中“进博同款“商品超过1万款,平台累计交易规模已超过500亿元。在此过程中,绿地贸易港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中央领导、上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国家部委相关领导先后莅临贸易港视察指导,并予以充分肯定。绿地贸易港还成功被中宣部评选为“努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系列宣传案例。

面向未来,“十四五“期间,绿地将把贸易港建设成为海外优质资源进入中国市场的“中转站“,实现交易规模突破2000亿元,成为立足长三角、服务全国、辐射亚太的进口商品集散地。

问:刚才您说到绿地商贸,我们知道在今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役中,绿地商贸板块发挥全球采购的特殊优势,立下了汗马功劳,优势在哪里?

答:在这次疫情初期国内防疫物资紧缺的情况下,绿地商贸团队扮演了“全球采购员“的角色,发挥海外资源配置优势,在全球抢购紧缺防疫物资,支援防疫一线。

绿地集团作为上海国资系统特大型企业集团,勇担社会责任。疫情就是命令,大年三十,在接到上海市政府委托后,绿地迅速启动防疫物资全球紧急采购。依托成熟的海外布局、丰富的直采资源,绿地很快就向加拿大、土耳其、澳大利亚等国供货商发出订单,并迅速打通物流,顺利将口罩防疫物资运回国内,支援抗疫一线。疫情期间,绿地总计采购了480万件医用口罩、防护服、隔离衣、丁腈手套等防疫物资,多次受到上海市相关领导的表彰。

在这次疫情中,绿地充分发挥自身商贸、酒店、基建等多产业运营优势,主要在四方面对支援防疫一线做了应有贡献。一是在防疫物资支持方面,发挥全球直采优势,抢购抗疫物资,驰援国内一线;二是在提供酒店住宿方面,绿地酒店板块主动为一线医护人员及留观旅客提供酒店住宿,解决燃眉之急;三是防疫医学设施建设方面,绿地基建全力建设地方隔离医学观察点,火速完成天津西青医院等改造任务;四是保供应保民生方面,绿地贸易港集团旗下全国80家G-Super超市持续营业,确保民生商品供应充足。

问:绿地构筑的“地产+“生态圈,涵盖地产、基建、消费、金融、健康、科创等,各产业之间的协同效应发挥如何?

答:房地产企业的多元化发展,具体路径怎么走?绿地一直秉持“地产+“思路,不是“去地产化“,而是基于整合综合需求,在巩固房地产等原有优势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向产业链上下游及关联产业、协同产业延伸,打造“生态圈“协同发展的商业模式,和地产毫无关系的多元产业不是绿地的思路。

金融产业,立足于“投资+投行“的总体思路,依托自身品牌及资源优势,在严控风险的前提下,逐步形成了债权业务、股权业务、资产管理和资本运作齐头并进的业务格局。

康养产业,绿地服务“健康中国“战略,以“康养谷“、“医疗健康产业园“等为载体,发展医康养业务。目前,已在全国多地形成康养居项目近30个,并在建设运营多个康养谷项目。与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医药集团合作,在上海奉贤、宁波杭州湾等长三角重点区域投资建设医疗健康产业园。

7.png

绿地奉贤健康产业园

科创产业,绿地战略性投资科创独角兽企业,先后入股深兰科技、城云国际等。与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顶尖高校及华为、阿里等科技巨头携手合作,为企业提供科技赋能。打造高校孵化园、城市科技园、科技产业城的完整体系,为科创项目、科技企业搭建载体和平台,投建的项目包括宿州科技产业园、杭州湾创智小镇、上海市西科技园等。

经过几年的发展,绿地的产业生态圈发展稳健,协同效应也迅速凸显。绿地的全年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一直保持着稳定而快速的增长。2017-2019年,全年营收分别为2901亿元、3484亿元、4278亿元,同比增速分别达17%、21%、23%。与此同时,绿地的负债结构逐渐优化。前三季度,有息负债较半年度稳中有降,短债比例持续下降,长期负债比例增至7成,较年初显著提升;平均融资成本5.59%,保持低位并实现较半年度持续稳步下降。

坚定“房住不炒“,房地产主业高质量发展

问:在新一轮房企转型大背景下,您认为房地产主业应当如何发展?

答:我国房地产高速增长的阶段已经过去,近年来,按照中央反复强调的“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在“房住不炒“总基调下,行业总体进入平稳和高质量发展阶段。同时,我们也不必悲观,中央关于“新型城镇化“、“城市更新“、“数字经济“等涉及房地产领域的多项举措,为行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对标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绿地在房地产主业领域的拓展主要围绕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优化调整投资结构。“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有关“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相关表述,给地产行业发力指明了方向。绿地坚定不移把资源聚焦到中国经济的核心增长极上来,聚焦到有成长潜力的城市群、都市圈上来,提高投资质量,严控投资风险。绿地长期大力深耕、重点开发长三角区域,发挥“地产+基建“的核心主业优势,聚焦长三角城市群的战略要地,推进了一批重大战略性项目。仅2019年,绿地集团在长三角城市群的投资规模就超过2000亿元,来自长三角地区的收入超过总额的40%、利润超过总额的50%。

8.jpg

绿地杭州湾产业新城

同时,按照产城融合的新型城镇化理念,发挥产业协同优势,支持各地打造城市功能和产业发展项目,助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从而获取重大项目,降低发展成本。比如,绿地杭州湾项目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该项目总投资超过800亿元,绿地采用“投资+基建+产业+新城“的综合开发模式,并按照“功能配套、同步开发“的要求,统筹安排各项重大城市功能的开发进度,着力提升区域综合承载能力,着力建设宜业、宜商、宜居的“三宜“新城,为杭州湾快速“出形象、出功能、聚产业、聚人气“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同时也为企业自身打造了“粮仓“项目。

二是积极参与城市更新。我国很多城市的老城区经过多年的发展,承载了大量的落后产能和老旧小区,资源使用效率低,应有序推进城市更新改造。在这方面,近年来,绿地集团进行了一些探索。比如,与央企中车交通开展战略合作,以城市更新方式,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的中心地带——吴江汾湖,打造“长三角绿色智能制造协同创新示范区“项目,整合区域内的低效产能,对传统产业存量用地实施梯度开发,并“腾笼换鸟“,导入新的产业资源,帮助当地推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打造“智造星舰超级工厂“和“AI未来社区“。又比如,与上海地方国企东方国际开展合作,在上海浦东康桥地区,对老旧的工业园进行更新改造,建设医用物资研发生产基地。

9.jpg

三是增加“科技宅“、“健康宅“优质产品供给。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于健康生活的关注空前提升,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断提升。绿地今年发布了“健康宅2.0“产品标准,打造健康城区、健康社区、健康家居三大升级版产品体系。同时,绿地联合华为、阿里等头部科技企业,对传统居住产品进行更高能级的科技赋能,实现“房子是一部无屏手机“的设想。

四是主动降负债去杠杆。绿地按照国家政策导向,进一步收缩海外房地产项目,加快退出步伐;以多种方式,加快去化商业、办公、酒店等存量大宗资产,促进资金回笼;压缩短期借款占比,增加中长期借款占比,优化有息负债结构;坚持“现金为王“的理念,实施审慎稳健的现金流管理,全面提升回款质量。总体而言,降负债去杠杆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负债率逐年下降。为此,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曾先后多次上调绿地集团的评级展望,并在报告中着重指出“绿地降杠杆的速度超出预期“。

五是打造“大服务“体系。以线上线下融合的“绿地G优尊享会“为主平台,一方面积极打通旗下社区物业、商业贸易、酒店旅游、康养医疗、长租公寓等自有综合产业资源,另一方面积极整合外部产业资源,全方位增进城市服务、社区服务和客户服务,惠及广大业主及客户。

树立混改标杆,企业体制机制改革再深化

问:当前我国国资国企改革正向纵深推进,“绿地混改模式“已成为近几年全国混改的重要模板。新时期绿地混改如何向纵深推进?

答:多年来,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绿地集团不断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成为上海国资国企改革的样本,并在全国范围内树立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标杆形象。

绿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先后进行了多轮体制改革:1992年-1997年,在纯国有体制下按照市场化规则运行,市场化基因自成立之初就深植其中;1997年-2013年,建立并不断完善国有控股、职工持股的股份制;2013年-2015年,引进战略投资者,形成国有及非公有资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2015年至今,整体上市,成为公众公司。同时,绿地也积极发挥改革先行优势、复制改革成功经验,参与央企和地方国资国企改革,取得了多方共赢的良好效果。

近期,绿地坚持“改革未有穷期、发展永无止境“的理念,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第一,今年7月,在上海市国资委的具体指导下,绿地以上海地产、上海城投两大国有股东减持股份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提升市场化水平。这是上海按照党中央要求,推进国资国企综合性改革、加速新一阶段国资国企改革的重要举措,充分显示了因地制宜、量体裁衣的改革新思路。通过给上市公司引入新的优秀战略股东,支持企业进一步提高市场化程度,加速改革活力全面释放。绿地再度扮演国资国企改革先行者、排头兵的角色,作为“混改样板“实现整体上市5年后,率先启动新一轮深度混改。

第二,发挥改革先行优势,积极参与中央企业及各地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形成国有资本、社会资本、管理团队多元持股、混合所有的“金三角“体制,帮助这些企业提升动力、活力、实力和竞争力。整体上市后,绿地集团先后投资控股了贵州建工、江苏省建、天津建工、西安建工、上航国旅等企业。今年,绿地集团又成功投资控股了千亿级企业广西建工,是年内规模最大的省级国企混改案例。

第三,对条件成熟的下属单位进行授权,搞“示范区、先行区“,让其试点探索更有活力和竞争力的考核、奖惩、激励机制,形成引领带动效应。特别是对集团现有独资下属企业,也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让其经营团队、核心员工持有本企业股权,增强内在动力和活力。

问:展望十四五时期和未来中长期发展,您对绿地集团有什么样的展望?

答:绿地过去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与改革同步“、“与时代同行“,善于抓住每个历史阶段中结构性、趋势性的机遇。下一步,绿地将站在新的起点上加速发展,不断深化混合所有制,推动体制机制更加市场化、公众化、国际化;不断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推动产业结构更加科学、合理、高效。

今年是绿地实现整体上市的第5年,也是“十三五“收官、提前布局“十四五“之年,绿地新一轮深度混改的大幕已经揭开,将再次迎来企业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机遇。当前,绿地已形成了“房地产、基建两大主业并驾齐驱,金融、消费、健康等协同产业双向赋能“的经营格局,为企业持续成长打下基础。展望“十四五“,绿地集团将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继续推进转型发展,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为房地产企业在新形势下持续成长探索新的路径。(来源:陆家嘴金融网)

10.jpg

(责任编辑:徐鹏程)
关键词:绿地,张玉良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