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博观约取 厚积薄发——著名书画家范正红“葆初心、求深远”的艺术道路

博观约取 厚积薄发——著名书画家范正红“葆初心、求深远”的艺术道路
2021-04-14 09:41:16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苏轼在《稼说》一文中提出:“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大意可理解为:要博览群书,取其精华;同时不能死读书、读死书,要理论联系实践,读万卷书辅以行万里路,从而达到去伪存真、去芜取精、为己所用的目的。

其他艺术亦是如此。从辛丑大年初一开始,“鉴投艺文”在微信公众号推出了范正红先生的“一日七迹”栏目,每日七艺,将持续百日,正可较全面展现其博观约取、善于扬弃、厚积薄发的艺术特质。

范正红是齐鲁文化名家,但他的意愿却是想撇开浮名的干扰,用艺术“说话”,向大家展示自己的艺术及在创作路上的种种痕迹,葆艺术之初心,求艺术之深远。快节奏的时代背景下,精神世界的浮躁惫懒成为普遍现象,内心的宁静成为当下人们的精神诉求。范正红先生的书画作品所展现的天地无言的静美,令人忘却烦扰和喧嚣,涤昏寐,去尘俗。以下试以范正红先生的成长历程与山水画作品为个案,来探析中国画的传承与发展。

范正红先生生于孔孟之乡,成长过程中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多年来对艺术孜孜不倦,知识、阅历、修养,都融进了他的绘画技法、题材及画意之中,正是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形成了今日法度与写意并存、墨色活于笔下、朴茂中现情趣、意象外见智慧的绘画风格。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其人、其画:

临夏圭山水作于1981年

一、研习经典,潜心传统
       如果细观其画,能够感觉到范先生对传统笔墨的深入研究。1981年范正红先生17岁时作品《临夏圭山水》作大斧劈皴,就已经是老苍雄放、淋漓滋润、笔墨苍古、墨气袭人,“点染烟岚恍若欲雨,树石深淡遐迩分明”,尽得夏圭之神韵。1982年的《临董玄宰画》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又如的《且为群山轻写神》,则尽显了石涛用笔的纵横恣肆,墨法淋漓,格法多变。

弱冠之前,范正红先生潜心临习了大量古代名家的经典之作,为以后的艺术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长期的临习中,他对笔墨的运用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勾、皴、点、染驾轻就熟,在轻、重、提、按、快、慢、顿、挫中不着痕迹地写景、抒情。用墨亦颇为讲究,泼墨、淡墨、积墨和破墨等绘画技巧的精到,墨色变化、虚实、隐显、聚散、呼应及渲染灵机多现,让人感受着“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舒适怡然。在他的笔下,仿佛墨不再是墨,而是一个个由点、线、面构成的跳动音符,在方寸之间蹁跹起舞,耳畔心间奏响美妙旋律。如果没有博览群书、取其精华,如果没有刻苦实践、埋头苦练,如果没有仔细观察、体味生活,如果没有行走万里路、览尽万水千山,绝难达到如此的鲜活,如此的挥洒自如,如此的意蕴自现。

临董玄宰画作于1982年

二、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徐悲鸿先生在北大画法研究会的演讲《中国画改良之方法》中,曾指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之可采入者融之。”观范正红先生的画作,既有传统中国画的似曾相识,又有时代精神的自我创新;既能熟练地掌握多种技法的精髓,又能在自己的绘画中将其较为完美地糅合在一起,融会贯通,运用得恰到好处。如《登道妙境处》一看便知从石涛而来,但其气质、意蕴却又与石涛大有不同,墨色活脱,神采充盈。他的作品从技法上常常不拘一格,形式丰富多样。既有即兴而发、泼墨如云的写意,又有细到极致处的工笔刻画,处处体现其深厚的绘画功底,又别具一格。

关键词:范正红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