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cm×97cm 2021年
克诚先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后入辽宁省博物馆工作。从通史的研究角度聚焦美术历史,这本身就有异于一般美术史研究者的视域。它使克诚从更为广泛的社会学、历史学方位观察研究美术现象,从而得以更深刻地透视美的创造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及其本质。辽宁省博物馆丰厚的藏品可以印证他对美术史问题的认识。由此,研究、临摹、创作三位一体成了克诚的工作。这种良好的循环使得他对技法、技巧的把握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达到形而上之认知,也使其理论研究的结论更富于深刻性和针对性。
之后,克诚进入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这里美术史论研究与美术创作的氛围浓郁。毛泽东主席曾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题写“百花齐放,推陈出新”。该所历史上,有以首任所长黄宾虹等为代表的一批杰出中国画家,他们在传统文化方面底蕴深厚,形成以“厚润华滋”为审美取向的古典美学架构。他们坚守民族文化的故土,且在社会主义文艺的园地不断呈现新意。同时,该所也有以王朝闻等为代表的理论家,他们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建构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主义美学体系。我与克诚先生深度的学术交流和个人友谊的建立便是从这里开始。
牛克诚《花开富贵》中国画
209cm×124cm 2019年
牛克诚《丽石叠》中国画
245cm×125cm 2016年
2008年,我由南京大学调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虽然之前就关注牛克诚及与其有关的色彩理论,以为他是“老者”。但见到他本人,方知眉清目秀、具有儒者风范的牛克诚是位中年学者。作为美研所当时的所长,我对全所同事的学术成果和状态都认真研究,以便更好地为大家的科研做好服务。克诚是我重点关注的对象。他曾游学东瀛,对于中国大唐文化在日本的传播与发展,以及明清版画对浮世绘的影响,对于东洋画宁静逸远的意境,对于由壁画造型色彩和工艺美术而转化为富于装饰风的日本绘画,均有着很深的学术体验。这为他之后积6年之功完成《色彩的中国绘画——中国绘画样式与风格历史的展开》,打下了坚实的思想与学术基础。
看山、观景,跳出山中,才能识其真面目。克诚之所以专注中国绘画色彩学,乃在于他从中国历史上的绘画色彩被日本画家借鉴而形成新的样式,悟得传统生命力的价值;也在于他通过对以光源色、环境色为主体的西方色彩体系的研究,而更为明确地认识到以青绿山水为基调的中国色彩的客观自然性、主观形式性,是独立于西方色彩体系之外的另一种价值存在。对其展开系统化的理论研究,并将研究心得运用于创作实践,必将丰富人类对美的发现与表现。
从李氏父子创着色山水、南宋“二赵”以水墨皴法融入用色,明仇英、张宏以实景青绿而开新境,到现代张大千、刘海粟以青绿为主色泼彩,且引入外光。这一中国绘画的色彩之路成为牛克诚学术研究之理路,也成为他在绘画实践中不断研习运用的艺理。由是,他的绘画在其自创理论的影响下,通过临古,慢慢从程式中找到规律;通过写生,渐趋实现对山川景象的内化;通过创作实践,逐步形成五色交融、格调高古、云山互答、诗意盎然的风格。其用色通过色相的层层对比,油然生成色阶的节律和诗韵。观其作,首先因色彩的灿烂之美而动人心魄;渐入其境,层峦叠嶂,峰回路转,飞泉如练,祥云缈缈。克诚以其独特的风格营建了一个令人神往的仙山琼阁,以兼工带写的艺术表现抒写了丹青妙章。
牛克诚《溪山晴暖》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