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运筹中国。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全国两会上公布的未来5年发展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蕴含着无数能够给城市、企业、个人带来“垂直崛起”的历史机遇。每年来自各个地区、各个行业的代表委员,也在履职尽责中,为自己背后的城市、行业、群体发声建言,在中国的发展大势中,寻求更大力度的发展支持。
图片来源:新华社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住青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积极为青岛发声,围绕实体经济、海洋经济、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方面,展示青岛优势、贡献青岛方案,为青岛的未来发展争取资源、政策、发展空间。
争取创新资源
驱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实体经济从来都是我国发展的根基,当务之急是加快转型升级。”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着重突出了实体经济的根基地位,也点明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实体经济优化结构,不断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对于以制造业见长的青岛来说,淘汰旧动能与培育新动能的压力同时叠加,就更需要创新驱动,来填补“旧鸟”飞走后的“空笼”。因此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长赵豪志,以及全国政协委员、青岛市政协主席杨军,都立足青岛发展需要,为青岛的创新发声,为青岛的实体经济站台。
坚持创新发展、加快数字化转型、壮大产业集群,这是赵豪志在参加分组会议时提出的青岛方案;杨军则建议在国家“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支持青岛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从实体经济来看,青岛的优势和问题都很突出,优势在于产业结构齐全,不乏行业龙头,堪称大而全;问题在于产业结构传统,“四新”活力不足,难称强而新。
从发展生态来看,青岛在金融、科创等关键发展领域还缺乏足够的“话语权”,这制约了创新创业、成果转化、转型升级。
着眼国家战略需要和产业发展趋势,“十四五”期间,实体经济发展必然要在两大领域发力:一是打破“卡脖子”关键技术的“产业突围”;二是新技术赋能传统领域的“新辟战场”。能否争取到更多、更好、更高层次的相关资源,导入青岛的产业发展中,直接关系着“十四五”期间青岛的产业新动能够不够强劲。
不同于吃到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红利的城市,青岛无论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大多处于相对传统的行业。一方面,这意味着青岛新旧动能转换压力较大;但另一方面,则意味着青岛能够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赋能应用提供充足市场空间。同时,工业领域,往往经验与科研一样重要,许多垄断技术、工艺的出现,并非源自实验室的原始创新,而在于一次又一次的尝试积累,青岛有许多专精某一领域几十年的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积累雄厚,能否通过新技术赋能和产业集群带动,让这些企业迎来爆发式增长,也关系着青岛的产业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