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著名民俗文化学者王中和他的乡村三章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著名民俗文化学者王中和他的乡村三章
2021-07-20 09:57:22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乡村记忆》的开篇语是:讲乡土故事,传耕读精魂;忆往昔时光,留家园魂根。这部原创大型组画作品,总计141首诗及配画,如同一部乡村民俗画卷,一部乡村民风史诗,一部记住乡愁的范文。文本体例上仿效“诗经”,全是四言,不同的是每诗皆八句。如《晨光》:“公鸡司晨,母鸡下蛋;白猫捉鼠,黑狗护院。黄牛耕地,红马驾辕;小孩上学,大人下田。”晨光无限,对仗精妙。如《荷塘故事》:“衣裳一扒,捞鱼摸虾;赤身上来,全是泥巴。嫂子洗衣,看见就骂;才想还言,一顿坷垃。”泥土味十足。再如《煎饼》:“驴走磨转,鏊子一爿;高粱煎饼,现吃现摊。大葱蘸酱,鲜香甜软;祖传名吃,百吃不厌。”乡俗如画。还有《磨剪子戗菜刀》:“磨石一块,短凳一条;走街串巷,磨剪戗刀。裁衣要剪,切菜用刀;生计大事,小技不小。”乡音在耳。其中的“借麦还面”里有豁达真诚,“拦棺路祭”里有厚谊深情,“一家有喜,百家若狂”有厚朴民风。作者曾说:“乡村是什么?是炎黄子孙的老窝故土、血脉源头;记忆是什么?是我们赖以长大成人的乳汁食粮、密码宝藏;乡村记忆是什么?是祖祖辈辈的影子,延续文化的种子,是登山情满山观海意溢海的大写意。”


《乡村“论语”》则被誉为一部“文化寻根,精神还乡”之作。王中先生说,儿时只要一出门,总会被爹娘叫到跟前,嘱咐应该“怎样怎样”“如何如何”,有时让人听得入耳入脑,有时又嫌弃啰里啰嗦。后来,当老人离开人世,再没有人在耳边交代,反倒有时觉得失魂落魄,后来翻看《论语》蓦然发现,爹娘说过的“老话老理”,都在这部被世人传颂的“东方圣经”里。那“孔子曰”的“学而时习之”,不就是老人常说的“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吗?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就是老话里的“将心比心”吗?那“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就是敲打那些“上梁不正下梁歪”的人和事吗?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当下,为了与时俱进,王中先生把“善于继承,推陈出新”贯穿于《乡村“论语”》全书始终。他费尽心血,苦思冥想,编写出了包括“家国情怀”“百善孝先”“崇德尚善”“修身养性”等十个章节。有“老语”,如“好马不在鞍,人美不在衫。”“学好千日不足,学坏一日有余。”“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也有新言,如“官风正,民风清。为官为清官,为民为良民。”“岳母也是母,女儿也是儿;怀中有可抱,何必是男儿。”“厚德耕田,良心种地。有公德无公害。”总计有近300首,虽长短不一,皆内含着家国情怀和做人行事之道。

今日,王中先生虽已进入耄耋之年,但依然思维活跃,精神矍铄,仍常被邀出门参谋策划一项项文化项目。如今,放置他案头的“乡村三章”,虽然已传到国外,但老人家仍不满足,每一部都做满了一条条修改和补充的记号,准备着再版。他当下心心念念的是,还要在家乡建一座中国饺子文化馆,因为饺子的发源地有文物佐证在滕州;他还筹划着在滕州建一座滕王阁,因为滕州因滕王而名。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王中先生虽步履蹒跚,但仍不辞辛苦地行走在追慕圣贤、弘扬传统文化的路上。(李秀珍

(责任编辑:陈雅雯)
关键词:王中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