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现场
从上述五个系列作品中,可以看出乔宜男全面扎实的中国画基础,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整体认知和对绘画创造性的追求。乔宜男表示,这个展览名为“郁郁朝花”,有两层含义——首先作为一个花鸟画家,他希望通过这个主题,体现出中国花鸟画发展到今天欣欣向荣的面貌;二是希望以花鸟画反映时代精神、时代格局,完成一次由个人情感到时代精神的升华。他谈道:“这次展览呈现了我从求学至今的创作心路历程,有很多师友、同道前来参观、交流,给我带来很大收获。我从学画之初,就开始了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与中国画独立于世界之林的美学认知,也开始了对东方审美意象的追求,这条路没有走错。从本科、研究生阶段一直走到目前我绘画最重要的时期,40年来,我没有改变过。我希望通过这次展览,以花鸟画反映时代,反映人民,反映新时代艺术风格,努力创造出一种全新的艺术语言。”
乔宜男把中国画当做一个活的东方艺术形式,紧紧把握中国画的核心审美,坚定追求自己对中国画不与它同的理解与心中的意境。此次展出的作品追求中国画之魂,又不照搬传统成法,既独具个人特色又与时代审美同步伐,营造了一个充满生机、郁郁朝花般的艺术世界。
研讨会现场
8月11日下午,展览主题研讨会在中国国家画院举办。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徐涟,中国美术馆研究馆员刘曦林,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王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池瑜,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理论研究所研究员、李可染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李可染画院理事长王鲁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学研究中心主任郑工,北京画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王志纯,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理论研究所研究员高天民,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科研处负责人于洋,《中国美术报》社社长兼总编辑王平,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理论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陈明,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理论研究所研究员王治,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任军伟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由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理论研究所所长李虹霖主持。与会专家围绕中国花鸟画和传统文化的关系,花鸟画的传承与创新,中国画的笔墨、结构、韵味等话题对乔宜男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就中国画当代性探索的途径展开了讨论。
展览将持续至8月24日。
众家谈(按年龄排序)
张立辰(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写意画在所有的绘画当中难度是比较大的,尤其是写意花鸟画,因为它不靠题材取胜,而是靠主题思想、靠艺术表现、靠中国绘画的基本特点——笔墨语言的内在表现力和它的内美。因此中国花鸟画的现代化也强调内在的变革,形式必须与内容相协调,这就很难。今天的花鸟画家都在追求如何将花鸟画表现得既有内在的美,又有形式感,又有现代感,我觉得大家都在努力,乔宜男也不例外。他在中国花鸟画的笔墨形式上做了一番探索,这一番探索是有效果的,也比较新鲜,他既跟古人有所不同,也跟同时代的其他画家不同,这就很不容易。同时他的创新还是建立在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之上的“守正创新”。
郭怡孮(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乔宜男先生这个展览是非常全面的,也是一个大型的汇报性的展览。从他求学期间的作品一直到最近新的创作,全面展示了他的思想、他的基本功、他对传统的认识、他对生活的理解、他对现代水墨的一种研究,应该说是综合地表现了他全面的艺术面貌,因为他有学院派的这样一个基础,对传统有深厚的理解,这次展出有一些作品都是从生活里直接来的,都是使用截断法,截取了生活里边最生动的那么一段,所以这些画显得非常的鲜活。他用线条、水墨、黑白、方圆等基础的艺术道理来进行创作,又加上对生活的认识,所以他的画我感觉既传统又有现代,他是一个非常有发展前途的艺术家。这个展览全面展示了现代人对花鸟画发展的一种思考,这种思考就是怎么来继承传统,怎么来发扬传统,怎么从生活里汲取,怎么表现我们现在对时代的一种情感,表达中国诗情的一种理解,展览在这些方面都给我们做了一些很好展示。
姜宝林(李可染画院副院长):这个展览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清、雅、静、高——清新、雅致、安静、高格调。乔宜男以前是画工笔的,现在改画写意,转型非常成功,他把中国文人画的笔墨意境语言完美运用,在观察大自然当中,将自己的强烈感受和笔墨语言巧妙的结合起来,融合形成了自己的个性语言,在花鸟画界是有目共睹的。花鸟画,特别是写意花鸟画的创新是非常难的,但他能够跨出一大步非常难得,值得敬佩。他的创作有几点值得注意:第一是他有深厚的笔墨功底,并能将笔墨功底转化为表现时代精神和个人感受的形式语言;第二是他的画面结构独特,符合我们当代中国画生命的要求;第三是他绘画的语言形式非常有张力、有力度;第四是他最成功的一点,就是他把中国画的泼墨、泼彩、泼水灵活运用,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艺术面貌。中国画不一定要浓墨重彩,也可以画的很淡,他就将淡做到了极致,令人震撼。
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