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把理想中作品的意境确定为一种唯美诗意的表达。这种表达更是一种心理体验,是一种只有注入情感之后方能品味的心理感受。文字的直白描述不了意境的朦胧与复杂,只有诗意的远观与拟态更接近绘画意境的核心。所以,中国画诗、书、画相结合的创作方式主要指审美精神的一致,而非画面的拼凑。宋画中的禽鸟是宋人对自然的观察与描摹,其真实而生动。而在我们的绘画里,风中的一只独鸟却是心的颤动;戈壁滩上与落霞齐飞的孤鹜也是创作心路的印记;芦苇丛中的雁群是生命艰辛却也自由豁达的意化;高枝上的夏蝉是儿时淳朴无拘心境的追忆。
对意境的表达使创作中的一切实践与艰辛有了意义,一个个孤灯清影的长夜就是为了这一刻的光亮,以往创作中的错与对都变成了一种意味悠长的过往经历。一个艺术家技法的优缺在审美原则的高度下演变成了其艺术特征,只要他能在自己的心中生成意境,在自己的作品中创造意境,并把观者带入这个境内,他所做的一切便都是值得的。意境是中国画之树最终开出的花朵,是中国画依据自身的文化对审美做出的解答。
以笔墨为手段建构当代中国画的视觉形式语言与文化审美意境就是既要笔墨,又要形式,更要意境。(文/乔宜男)(本文原载《美术观察》2023年第3期)
画家简介
乔宜男,1968年生。现为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学会理事、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员、一级美术师。1990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1993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研究生部,获文学硕士学位。曾任中国国家画院花鸟画所所长、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副主任、陕西省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国家画院办公室主任、中国国家画院创作研究部主任。
主要作品入选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并获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优秀奖及第三届全国工笔画展二等奖等。中国画作品工写兼长,笔墨功力深厚。多幅作品展示于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等场馆。作品格调清雅,绘画形式独特,创作语言自成体系,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是当代中国花鸟画领域的优秀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