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艺人组团“出道”,笑与泪都是我们的骄傲
李善阳教授随即讲起了山艺团队创作过程中的小故事。首先是在张富清老英雄的创作中产生的一场曲折又激烈的“大讨论”。因为张老英雄一生很少留下影像,能作为模特的照片都拍摄于他耄耋之年,彼时的老人已经身形偻佝,敬军礼的手也早已变形伸不直了。李善阳和团队最初以写实的风格表现了老人的这些特征,但徐青峰院长看了初稿后认为,应该把老人的背挺起来、手伸直,让他敬个接近标准的军礼。
团队几次改动,挺一点再挺一点,抬一点再抬一点……但徐院长觉得还不够,主笔赵旸教授于是亲自又大 大地抬了一个高度。这一下,李善阳和其他队友却有意见了,觉得老人身姿过于挺拔了与现实差距太大,经过激烈地争论,最后大家投票,结果除了赵旸自己一票赞同票,其他人都投了反对票。然而到了徐院长那里,结果又出现了“反转”——“青峰院长行使一票决定权,确定了赵旸教授的版本。”李善阳回忆道。
“开始我们是都不理解的,但最终作品成型后,我们再看,唉,越看越觉得……”李善阳此时放慢了语速,声音也若有若无地卖起了关子,“还是青峰院长的决定英明!”他感叹,通过初稿与成品的对比,更加体会到,艺术创作不能一味机械地追求写实,而是应该将参照物进行艺术升华,表现出来是创作者心中的形象,能充分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突出创作主题的形象。譬如画张富清,不是要表现一位普通的退伍老兵的老年形象,而是借着他的形象、他背后的故事表现千千万万的老兵英雄,挺拔的军姿和标准的军礼是他们的象征,是军人精神的表达。而张富清也不是自己在敬礼,他是在代表他牺牲的战友、代表他无数的同袍兄弟向党、国家和人民敬的一个军礼。
另一次令李善阳印象深刻的“大讨论”是钟南山肖像的创作。因为这是最后一个人物,离截稿日期已经很近了,团队通过反复观摩搜集到的许许多多钟南山照片,从中筛选出了一张作为“模特”,初稿完成后又是徐青峰院长提出了意见:他发现了之前不作为重点筛选对象的一张照片更加适合。这下可把团队急坏了,大家一致反对,是啊,离交稿只剩两周了,初稿形象已经是千挑万选之后的优中选优,效果被一致认为非常好,再推翻重来时间怕是来不及了……“青峰院长没说话走了,我看他是有点不高兴。大家都说这不行,咱们得一起说服他。没想到第二天他一早来,说他亲自来画,结果这版一出来,我们心服口服,确实是更‘优中选优’后还有‘更优’!”李善阳哈哈大笑,“整个创作过程,徐院长给我们的指导很多,我们从中受益良多,还记得有一次,他嫌画的气势还不够,让我们去看电影《勇敢的心》,从中体会‘爷们儿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