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底卸任中央网信办副主任后,任贤良的新职务是十三届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会长。在新的岗位上,他继续关注网信事业,在网络生态综合治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在2021年“两会”上,“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无疑是与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关注的重点,任贤良也不例外。
在接受记者记者采访时,除了谈论网络空间治理和网络领域的立法,任贤良还谈到了舆论监督。他表示,“(领导干部)既要敢于面对媒体,保持与媒体的密切联系,更加自觉地接受舆论监督,又要增强处突能力,准确、及时、公开、透明地发布信息。”
存在“法理盲区”
记者:十九届五中全会制定了“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明确“加强网络文明建设”,你觉得实现这个目标的难点在哪?
任贤良:当前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已经深刻影响了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进程。目前,中国网民数量已经接近10亿,每天有数不尽的信息在网上产生和传播。网络社会虽然是虚拟的,但从事网络活动的主体是现实的。如果不加强网络文明建设,那么就会让不良信息大行其道,网络谣言、网络诈骗、网络陷阱等就会屡禁不止,进而影响现实社会的和谐稳定。
互联网是信息时代的新基础设施,它所具有的信息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传播时效性强等特点,为我们就网络诈骗、网络谣言等整治开展带来了困难。可以看到,目前在执法处置方面存在交叉管理、法理盲区、认定取证难、执法处罚力度不够等问题。
记者:如何破解上述难题?
任贤良:我认为,必须要加快推动网络立法进程,着力完善网络安全、内容管理、信息化等基础性立法配套制度,积极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新应用立法,依法整治网上各类违法违规有害信息,持续加大对各类网上违法违规行为和违法违规网站的核查处置力度,持续形成警示震慑效应。同时,深入开展网络法治宣传教育,把普法工作作为依法治网管网的长期性基础性工作,持续组织开展网络安全宣传周、网信普法进校园等活动,通过法治宣传教育提升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网络安全法治意识、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
记者:说到立法,2020年有多部与互联网有关的法律进入公众视野。比如数据安全法正式进入立法程序,个人信息保护法也首次向社会征求意见。对此,你有何建议?
任贤良:我提3点建议:一是要更加突出新发展理念,坚持安全和发展并重,处理好数据流通与个人信息、数据权利之间的平衡,提升数据安全治理和数据开发利用水平,促进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发展,加快数字化发展。二是要着眼“十四五”规划,强化底线思维和忧患意识,切实把关于这一时期数据安全的重要要求体现到具体法律制度之中。三是要面向全球,加强数据领域国际交流合作,提供数据治理的“中国方案”,助推全球数字化进程。
记者:除了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反垄断法的修订草案也向社会公布,怎么理解当下强化互联网反垄断的意义?
任贤良: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其实,我国反垄断法早在13年前已经开始实施,在2018年第七届“中国竞争政策论坛”上,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专家咨询组发布了“十大有影响力的反垄断执法案件”,这些案件成为近年来反垄断执法成就的重要体现。2020年初公布的“反垄断法(草案)”首次增设互联网经营者市场支配地位认定依据的规定,来适应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迅速崛起,达到保护开放的市场环境、推动良性竞争的目的。可以说,这样依法依据更有利于对各种形式的互联网垄断行为进行有力遏制。
记者:正如你说的那样,立法也是为了更好地推动网络空间治理。过去你在中央网信办工作时经常提到,网络空间治理格局要由“九龙治水”向“全国一盘棋”转变,目前进展如何?
任贤良:我在宣传和网信领域工作了三十多年,亲眼见证了中国互联网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1994年,互联网进入中国之初,由于法律法规不完善、管理经验落后等原因,一度存在多头管理的情况。我记得,以前国务院新闻办、工信部、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文化部等三十多个部委分别负责网上信息内容、网络安全、信息化、网络文化、网络视频、网上经营活动等不同方面。由于管理部门众多,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衔接,造成了“九龙治水”的尴尬局面,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们对互联网的有效管理。
十八大后,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十九大后,该小组改为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统筹线上线下、统筹党政军各领域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重大工作。网络安全、信息化和网上意识形态等工作由“九龙治水”向“全国一盘棋”转变。互联网治理思路由以管为主向管用结合转变,治理手段由被动应对向防治并举转变,治理模式由线上为主向线上线下结合转变,治理目的由争夺阵地向争取人心转变,治理的视野由深耕国内向全球治理转变。
记者:下一步的治理重点是什么?
任贤良: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需要久久为功,下一个阶段,还需要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要将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放在国家整治安全的高度去谋划,放在新发展阶段的大背景下去谋划。二是保证“全国一盘棋”要下好,首要工作是做好统筹协调,以此推动各个部门的协同联动,真正形成合力。三是明确工作重点。聚焦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做好网上舆论引导工作,持续在网络生态建设方面发力,持续提升数字化发展程度。
“规范制度得跟上”
记者:目前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仍在持续,据你观察,疫情对互联网行业的影响如何?
任贤良: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世界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互联网经济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从全球来看,2020年全球经济萎缩4.3%,远超国际金融危机期间的萎缩幅度,导致资本市场动荡、经济持续低迷,一定程度上迟滞和影响了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各行业的复苏振兴。从互联网的产业链来看,受疫情影响,区域隔离导致电子商品运输能力下降,通讯终端和零配件制造业停产带来数字产品供给不足。不只如此,区域隔离也造成仓储和物流循环受阻,加之疫情期间消费需求下降,非刚需产品线上交易出现比较大的降幅。
同时,疫情防控对需要线下支撑的平台冲击较大,疫情期间,由于餐饮、住宿、商场等停摆,导致线下扫码支付市场环比增速明显下降,尤其是居住和出行等平台受影响明显。在此情形下,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越发明显,特别是一些中小微企业由于资金运转不畅、业务较为单一、抗风险能力弱等原因处境仍很艰难。
记者:如何应对这些不利影响?
任贤良:关键要鼓励创新,在创新中寻求突破,尽快解决“卡脖子”问题,更加注重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核心技术方面的坚持和突破。这一切当然离不开政策的扶持,一方面要保障现有政策的力度和延续性,让各类市场主体共渡难关;同时还要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精准滴灌;要进一步提升互联网企业与传统企业融合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更要守住底线,保障公平公正,避免经济发展失衡,尤其是要避免出现行业垄断。
另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抗疫需要全球合作,经济复苏也需要全球合作。要坚持开放合作,要拓宽思路、多渠道开展经济合作、人文交流。
记者:疫情冲击之下,我们也注意到互联网行业的一些新业态、新模式和新产品出现了逆势增长,却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比如直播数据造假,你觉得应该怎样规范直播行业的发展?
任贤良:疫情期间,“直播带货”带火了消费。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在线直播行业用户规模已经增长到5.04亿,增速为10.6%,而到了2020年,用户规模预计达到5.26亿人,在网民中占比过半。但是,直播带货的快速膨胀也产生了一定负面效应,比如数据造假、恶意刷单以及出售假货、劣质品、过期货等商业欺诈行为,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对此,相关法规制度一定得跟上。比如,2020年7月中国广告协会制定实施的《网络直播营销活动行为规范》,重点对直播带货行业刷单、虚假宣传等情况进行了明确规范,为直播行业套上“缰绳”;监管力度也要跟上来,相关主管部门要围绕网络直播、直播带货部署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对违法违规行为采取约谈、曝光、行政处罚等措施,促使直播行业健康发展。行业自律也必不可少。行业的主体要承担责任,完善行业行为规范,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记者:除了直播“造假”等问题,个人信息安全保护也是公众关注的热点。2020年,疫情中的各种防控政策进一步增加了公众对个人信息的担忧,应该怎么兼顾公共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的平衡?
任贤良:个人信息保护在抗击新冠疫情期间尤其敏感、重要。为做好疫情联防联控工作,基层单位落实人员申报登记制度,个人病例、行动轨迹、生活习惯等信息被收集利用,从而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现象时有发生,仅2020年11月以来就出现了10起流调信息泄露事件。如何在疫情防控与个人信息保护之间求得平衡,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020年,中央网信办已发布《关于做好个人信息保护利用大数据支撑联防联控工作的通知》,强调收集或掌握个人信息的机构要对个人信息的安全保护负责,采取严格的管理和技术防护措施,防止个人信息被窃取、被泄露。我国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也规定,收集、使用公民个人信息应当事先征得被收集者同意,除具备明确的法律授权机构外。而收集或掌握个人信息的机构要采用严密的访问控制、加密等管理和技术防护措施,尽可能相对集中管理和处理个人信息,防止被窃取、被泄露。
“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记者:2019年7月,你撰写的《舆论引导艺术——领导干部如何面对媒体》一书修订再版了,书中多次提到舆论监督胜过监督舆论,你怎样评价2020年舆论监督的情况?
任贤良:在我看来,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天然职责,是重塑媒体公信力、权威性的重要手段。
2020年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年份,不少舆情热点事件频出,舆论监督发挥了重要作用。疫情期间,既有及时辟谣、稳定公众情绪、坚定抗疫信心的“正能量”报道,也有对“负能量”现象的及时披露。可以说,媒体不仅为依法保障合法权益鼓与呼,而且从舆论监督角度帮助了疫情防控工作。
记者:我们注意到,在此次抗疫过程中,个别地方政府召开发布会不及时,引发公众不满。能否具体谈谈领导干部在面对突发公共问题时,应该如何面对媒体?
任贤良:突发公共事件一般具有速度快、群体性、危害大、处置难、公众关注高等特点。当前,移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已经是“人人都是自媒体”的网络时代,能不能准确、及时、公开、透明地发布新闻,抢占舆论先机和制高点,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科学疏导群众情绪,是摆在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现实的紧迫课题。
为此,作为领导干部既要敢于面对媒体,保持与媒体的密切联系,更加自觉地接受舆论监督,又要增强处突能力,准确、及时、公开、透明地发布新闻信息,表明政府的立场和采取的果断措施。因为面对突发事件,推迟或延误新闻发布,都可能引发群众不良情绪堆积或导致事态升级,给处置矛盾问题带来被动,还要提高媒介素养,熟悉新闻规律,科学运用媒体,讲究策略方法,正确引导舆论,科学处置舆情,不断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真正使新闻媒体成为连接党委、政府与社会公众的纽带和桥梁。
(来源: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