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正在重塑一切,但这仅仅是开始。”
美国《连线》杂志创始主编、有“科技预言家”之称的凯文·凯利在《2049——未来10000天的可能》中的感慨,相信会激起人们的共鸣。
环顾周遭,AI正在让颠覆性“智变”在千行百业发生,开启一场对产业的“再定义”。
“再定义”,发生在制造全流程,带来了更短的研发设计周期、更高的生产效率、更便捷的产线巡检、更精准的能源调度、更实用的技能培训……
“再定义”,发生在民生各领域,医疗影像AI分析系统可快速检测疾病早期迹象,为患者争取治疗时间;课堂上的AI学习系统可根据授课内容生成智能体,提供个性化教学方案;交通领域AI算法可优化城市交通管理,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更为颠覆性的影响则表现在:AI正在以更普惠的方式与各行业专业知识和技术资源深度融合,重塑要素配置方式、价值创造逻辑、产业升级模式,让千行百业具备突破惯常发展瓶颈的新的能力。
在青岛,构建“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将人工智能作为优先发展的先导产业之一,这一布局,映照的是这座城市对AI“智变”的前瞻认知和期许。
将AI作为重构的引擎,青岛的产业图景渴望在加速“智变”中不断获取新的核心竞争力。
找到新的成本优势
企业构建竞争优势的方法之一是成本领先战略。不论什么时代,全球“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波特这一核心观点始终有效。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感受到,单纯依赖传统成本控制的增长模式已遭遇瓶颈,深层次结构性挑战和转型压力扑面而来。尤其是在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的当下,一端是不断攀升的人力成本、韧性面临挑战的供应链、持续升级的环保合规要求等,一端是激增的个性化、定制化的需求,共同挤压着传统规模化生产模式的竞争优势,让企业在破解降本难题时屡屡碰壁。
AI的神奇在于,它让企业有了新的路径,去找到新的成本优势,进而在竞争中不断领跑。
每分钟可下线10台高端智能冰箱,38秒下线一条轮胎,90秒下线一台智能网联车……步入青岛各行业的智能工厂,AI与时间“角力”的高效率在一组组跳动的数字中变得具象化。
在海尔上合冰箱互联工厂,AI编制了一张庞大而精密的工业互联网,为工厂部署了神经中枢,从原材料入厂到产线智能派工,AI可以有序调度产线实现多型号混流的按需生产,产能较传统工厂提升2倍。在冰箱的质检环节,AI视觉技术使检测精度提高10倍左右,由之前的0.1毫米提升到现在的0.01毫米,带动生产效率提升40%左右。
注塑行业是现代制造业不可或缺的一环。卡奥斯开发的注塑工艺智能体,颠覆了传统的工艺师工作模式,以往靠几个小时“手搓”完成的工艺调试环节,现在只需简单几个指令就可智能调参。将这一智能体跨行业复制到中小型注塑企业,企业甚至不需要进行专门的人员培训就可上手使用。目前这一应用已落地百余家注塑工厂,实现注塑机生产节拍提升6%、平均能耗降低10%的场景收益。
供应链整合能力是中小企业的短板。青岛檬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将基于集中采购环节积累的大量数据研发成AI采购机器人,可以帮助企业快速匹配、分析物料替代方案,使企业平均采购成本降低了5%到10%。
高效率只是一个剖面,AI重构的全新的人机协作模式,把工厂变成了一个可以持续“进化”的“生命体”,给工业机器人、工程师、技能工人打开了更大的协同创新空间,不断采集数据、训练新模型,推动技术迭代,实现更优化、更可靠的智能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