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向远洋拓展的同时,我们积极探索海洋牧场建设新路径,提升海洋渔业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以桑沟湾海洋牧场为试点,探索出“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单亩年收入达到传统养殖的5倍以上,预计可固碳11万吨,该模式被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向全世界推广。目前全市海洋牧场面积发展到120万亩,被评为国家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示范区。然而海洋牧场平台作为一种新兴业态和新型装备,近几年发展迅速,但监管相对滞后,许多方面都是管理空白,亟待全面跟进。建议:一是国家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等主管部门,就海洋牧场平台的检验、发证、所有权登记等工作进行规范,明确法定检验机构;二是交通运输部尽快制定海洋牧场多功能平台法定检验技术规则和规范,并加强技术指导;三是农业农村部、交通运输部等联合出台休闲渔业船舶管理规范性文件,在海洋牧场平台船舶停靠及上下旅客的码头建造等方面,制定相关技术规范,解决运输船经营问题,推动运输船规范管理。
建设南部海洋新经济先导区打造“蓝碳”产业新高地
国际海洋科技城南部板块把发展以“蓝碳”交易为代表的海洋生态经济作为重要方向,与国家政策导向是一致的,具有很强的示范意义。一方面,威海海草床、滨海湿地等海洋碳汇资源丰富,在国内率先颁布《海岸带保护条例》,全市自然岸线保有率超过47%,海洋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另一方面,海洋碳汇科研实力雄厚,引进了全国唯一的海洋生态经济主题院士工作站——焦念志院士工作站,以及唐启升院士工作站,与全国海洋碳汇联盟等成立了海洋负排放研究中心,完成国内首个蓝碳方法学的编撰,开展了我国第一笔渔业碳汇交易的示范模拟路演,这些在国内都是领先的。中央确定2030年碳达峰,实现这一目标,既要改进产业和用能结构,也需要挖掘海洋碳汇潜力。建议国家有关部门选择像威海这样基础条件好的城市开展海洋碳汇交易试点,鼓励制定海洋碳汇交易规则、价格规则、技术规定等标准体系,建立海洋碳汇交易市场等,推动“蓝碳”交易实现突破。(来源:东岳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