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泺源唱和竞斑斓——著名文艺评论家邹卫平评《赵孟頫﹤趵突泉﹥历代次韵诗辑注》

泺源唱和竞斑斓——著名文艺评论家邹卫平评《赵孟頫﹤趵突泉﹥历代次韵诗辑注》
2021-04-16 18:43:35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汉语中还有一句人们广为使用的俗语“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意思是在困难时候即使受人一点小小的恩惠,以后也应当在行动上加倍报答。“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一语据查最早见载于清代的《增广贤文·朱子家训》一书。这句话原为民间俗语,清代朱用纯将其编辑收录到书中,以作为垂教后辈、修身治家醒世之用。这种“滴水涌报”的报德文化、感恩精神千百年来如同泉水涓滴已浸润于历代济南人的质朴民风中,成为深入于济南人骨髓的人文DNA。时年38岁的赵孟頫来济南宦游客居三年后留下了《趵突泉》诗和《鹊华秋色图》等名篇佳作;济南人包容其节操瑕疵,感念于赵氏对济南的倾情妙笔赞颂,将其诗镌刻于泉头,刊印于翰卷;七百多年来,无数文人骚客“和赵”步韵诗的绵延不绝、扎堆跟进等等,笃定与“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嘉风良俗不无干系。

仅以赵孟頫和其《趵突泉》诗为例。赵孟頫身为赵宋宗室,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之后。南宋末年,曾任真州(今江苏仪征)司户参军。公元1276年南宋灭亡后,赵孟頫回到家乡吴兴(今浙江湖州)苦读诗书,陪侍母亲。自公元1286年,他33岁时被忽必烈招揽进京至1322年68岁时逝于吴兴。赵孟頫无论是士宦于京,还是被外放为吏,都一直受到元朝世祖、成宗、武宗、仁宗、英宗五朝皇帝的礼敬,但他也一直都在内心纠结挣扎中生活得很不愉快。当时,宋后人蔑视他“叛宋”;元朝人则鄙视他“降元”。1289年,36岁的赵孟頫回想自己出仕以来所遭遇的种种难言况味:侄子同自己绝交,长辈友人画家也对他的行为不满。有感于自己背弃了家世之重托,他作《罪出》诗以自谴,并宣泄胸中的隐痛与苦衷,对自己的“降元”深表忏悔。公元1316年,63岁的赵孟頫虽然官至极品,一生事业到了鼎盛期,但他的心情却依然沉重。这从其《自警》诗中可见一斑:“齿豁童头六十三,一生行事总堪惭。惟余笔砚情犹在,留与人间作笑谈。”

唯独是在他39岁时自请外放后,于至元廿九年(1292年)秋末至元贞元年(1295年)春任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期间是个例外。济南的明山秀水和淳朴民风伴随他度过了一段近三年精神上相对宽松愉悦的美好时光。这一点从他在济南留下的诗文中就足以见得。最为典型的就是这首《趵突泉》诗。全诗概无用典,尽是白描,由景至心,一气呵成:

泺水发源天下无,

平地涌出白玉壶。

谷虚久恐元气泄,

岁旱不愁东海枯。

云雾润蒸华不注,

波涛声震大明湖。

时来泉上濯尘土,

冰雪满怀清兴孤。

首联“起”得开门见山,单刀直入,霸气率真而又贴切自然。以身为济南人的自豪感直抒眼前所见:泺水发源于此,可谓天下无双;平地涌出波涛,就如白玉之壶。是啊!群泉喷涌于都市中心,而且蜿蜒通达于东洋大海,的确是人间罕见、举世无双。

颔联“承”得跌宕巧妙,欲擒故纵,欲扬先抑,先虚后实,带入感强:耽心长久喷涌,元气泄尽谷虚;即使大旱年景,何惧东海干枯。“久恐谷虚”是虚晃一枪,“岁旱不愁”乃真情表达。极言趵突泉水量之泓大、喷涌之永恒。

颈联“转”得酣畅淋漓,形象生动,联想大胆却又毫不牵强,把济南三个著名景观浑然融为一体:泉头云雾蒸腾,滋润着华不注;波澜声如雷吼,震撼着大明湖。难怪乎后人将此颈联镌悬于趵突泉畔,作为泺源堂的抱柱楹联和趵突泉的诗意代言。

关键词:邹卫平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