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文化资讯 > 正文

泺源唱和竞斑斓——著名文艺评论家邹卫平评《赵孟頫﹤趵突泉﹥历代次韵诗辑注》

泺源唱和竞斑斓——著名文艺评论家邹卫平评《赵孟頫﹤趵突泉﹥历代次韵诗辑注》
2021-04-16 18:43:35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尾联“合”得委婉含蓄,意切情真,借景抒情:时常来到泉边,濯洗身心埃尘;仿佛冰雪盈怀,使人清兴超然。诗人只有每次来到泉头,才能被这醉人的美景、清冽的泉水涤却自己的心头尘埃,忘却旁人的指脊诟病和内心的愧悔纠结,回归到“松雪道人”“松雪斋主人”的凌寒意象、清兴高怀。一语道出了实现其自我期许、自我救赎的心声。诚如鲁迅先生所说:“人文之留遗后世者,最有力莫如心声。”(《摩罗诗力说》)西谚云:“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我就是这样理解赵诗这句尾联的。赵孟頫毕竟不是一位政治家,而是一位标志性、复合型的杰出文化艺术大家。他博学多才,能诗善文,通经济之学,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尤其以书法和绘画的成就最高。在绘画上,他开创元代新画风,被誉为“元人冠冕”;亦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其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创“赵体”书,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楷书四大家”。这就是决定他历史定位和人文影响的“王道”。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冲和止损了他名节操守上的瑕疵缺憾。遑论现代人在大文化、大中华的视域下对此类问题的认知与历史上的思维窠臼更是不可同日而语。当然,设若赵氏当年没有这类节操之“梗”,“和赵”的诗人及作品定会更多更好也未可知。但是历史不能假设。

赵孟頫因济南山水和百姓给予他的宽松环境、精神抚慰而反哺回馈以迸倾才华、彪炳千古的诗文、绘画创作。这不啻是一种“涌泉相报”;而历代济南人在情感上和实际行动上的尊赵敬赵,以及那些游历济南时次韵和赵的缙绅之士,又何尝不是对于赵氏一生文化成就及其为济南山水美誉所作贡献的另一种意义上的“相报涌泉”。

二、“和诗”作为一种传统遗存的文化现象、文化形态,理当争取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传统中国诗人词家相互之间面对面或跨越时空的奉和、赓和、倡和、乡和、唱和、追和,这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之“和合文化”在诗词领域的深刻体现和生动表达。也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传承有序、包容多元的中华文化和汉语言文字独有的一种文学范式、艺术存在和人文现象。其对于历代文化人之间交流互鉴,切磋砥砺,和而不同,惺惺相惜,文人相景、相敬、相竞、相重的主流正面趋势是一种促进;对于文人相轻的消极负面暗流则是一种抵御。所以说,“和诗”如同诗词格律等约定俗成的规矩讲究、嘉风良俗一样,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为文学艺术特别是中国传统诗词的繁荣赓续发挥了独特积极的作用。

一人首唱、他人作和、互相应答的唱和之风始于先秦。《诗经•郑风•萚兮》即有句云:“叔兮伯兮,倡予和女”(陆德明释:倡“本又作‘唱’”)。自此以降,数千年来绵绵不绝。《荀子·乐论》:“唱和有应,善恶相象。”晋左思《吴都赋》:“荆艳楚舞,吴愉越吟,翕习容裔,靡靡愔愔。若此者,与夫唱和之隆响,动钟鼓之铿耾,有殷坻颓于前,曲度难胜,皆与谣俗汁协,律吕相应。”名著《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中也有贾探春、薛宝钗、贾宝玉、林黛玉、史湘云以《咏白海棠》为题的六首唱和七律。当然,这其实都是出自曹雪芹一人之手。当代毛泽东主席与柳亚子、郭沫若先生的唱和诗作更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因此,我想理应把诗词唱和同诗词格律、诗词吟诵等这类文化形态、文化传统、文化瑰宝结合在一起,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加以申报立项,以便为对其进行长期保护提供可靠保障,使其得以永远传承下去。“和赵诗”就是济南历史上且绵延至今的独特“现象级”文化存在,也可以称为是律诗唱和的一个地域奇观。至于“和赵诗”的数量是不是济南的又一个“天下第一”?我认为这还有待于用准确的数据判定。大家只要看网上追和唐人骆宾王《咏鹅》和毛泽东《沁园春•雪》之次韵诗作版本之多,就可以想见统计之难。即便“和赵诗”在这方面争不了第一,其实也无伤大雅。毫不影响其作为申报“非遗”项目所具备的唯一性和独特性。

关键词:邹卫平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