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在青岛银行2023年度业绩说明会上,该行首席经济学家刘晓曙在对宏观经济分析时表示,当前我国的经济周期变得越来越不明显,近乎“消失”。对此现象的原因,刘晓曙认为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是我国经济周期运行的逻辑正在发生变化。
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刘晓曙解释,我国的人口周期在2021年出现了新的拐点,这一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比超过了14%,达到了14.2%,而这一数据在加快,至2023年已上升至15.4%。这意味着中国进入了一个中度老龄化社会。
伴随人口结构的变化,自2022年4月份开始,我国房地产投资增速持续为负。在刘晓曙看来,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个因素促成的,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人口周期新拐点的到来,房地产进入深度调整期,增速出现负增长。与此相应的是,土地财政模式变得不可持续,地方债务平台压力凸显出来,基建也难以再像以往那般高速发展。上述现象的变化,均与人口新拐点的出现密切相关。
当前,作为产能生产部门的制造业投资增速已远快于作为产能消耗部门房地产、基建等投资的增速,出现了生产过剩现象。
那应该如何面对生产过剩的问题?刘晓曙总结,其实,中央相关经济工作会议已做了部署。长期来看,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角度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短期来看,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促使经济循环,保持再生产继续。
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刘晓曙认为,积极的财政政策才能保证今年基建等领域保持一定的增速,实现以进促稳。总体来看,将呈现中央加杠杆、地方紧杠杆特征。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为系统解决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进程中一些重大项目建设的资金问题,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刘晓曙回顾,从历史上看,我国曾分别于1998年、2007年和2020年发行过三次特别国债,都对当时的稳经济都起了积极的作用。
在积极的财政政策下,刘晓曙认为,货币政策宽松空间也会进一步打开,以推动企业融资和社会信贷成本稳中有降,同时也是要为地方债务风险化解提供一个有利的环境。
另外,刘晓曙预测结构性货币政策在2024年还会继续发力,围绕“五篇大文章”还会引导更多的资金流入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小微企业等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来源:证券时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