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习惯移动支付的今天,信用卡似乎正在“失宠”。2月17日,央行发布《2024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截至2024年末,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在用发卡数量为7.27亿张,环比下降1.35%,同比下降5.14%,共计减少4000万张。这是信用卡发卡量自2022年第四季度以来,连续第9个季度下降。同时,与2022年第四季度8.07亿张相比,信用卡发卡量累计减少8000万张。
业内人士认为,一方面是发卡行存量清理,监管要求清理不活跃客户,各家银行存量客户有所减少。此外,信用卡面临着花呗、白条信用购、分付等类信用卡产品的竞争,且随着90后、00后成为消费主力军,年轻人信贷需求更注重信贷获得感、信贷便捷等,信用卡作为传统的消费产品已很难适应。
逾期半年未偿信贷再破千亿元,部分银行睡眠卡占比超三成
央行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末,人均持有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0.52张。银行卡授信总额上,截至2024年末,银行卡授信总额为22.90万亿元,环比增长0.56%,同比增长1.04%。
信用卡逾期方面,截至2024年末,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1239.64亿元,占信用卡应偿信贷余额的1.43%。这是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在2024年一季度突破千亿元后,连续第4个季度维持在千亿高位,并在2024年四季度创出历史新高。
此外,睡眠卡现象明显。以2022年信用卡发行高峰年份为例,截至该年第三季度,全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数量成功攀升至8.07亿张的历史峰值,人均持卡量也随之突破0.85张。根据2022年监管部门发布的数据显示,部分银行的睡眠卡占比高达30%。这意味着大量的信用卡在被激活后,从未被用户真正使用过,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面对信用卡资产质量走坏等问题,银行方面正在逐渐收紧信用卡业务。
公开信息显示,2025年开年以来,交通银行已陆续关闭5家信用卡分中心。2月19日,福建金融监管局发布《关于交通银行太平洋信用卡中心福州分中心终止营业的批复》,同意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太平洋信用卡中心福州分中心终止营业。在此之前,交通银行贵阳、兰州、南昌和深圳分中心在1月、2月已相继终止营业。
对此,有业内人士透露,一个信用卡分中心往往具备营销、信审风控、贷后管理、合规、法务、行政、人事等一整套团队,维持一个信用卡分中心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而其能带来的整体效益和边际效益却大幅下降,整体来看不划算。而依托属地分行和金融科技对客户的全生命周期进行精细化运营管理,能提高运营效率、增加客户价值和降低运营成本,自然成为不少银行的选择。
粗放式增长埋下收缩伏笔,银行主动向“稳态型收益”转型
事实上,信用卡发卡量下滑早有征兆。
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指出,2022年之前,银行信用卡业务整体处于扩张周期,尤其是通过与互联网平台的流量合作,不少中小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在高增长过程中,部分银行为争抢用户,放松了准入标准,为行业调整埋下伏笔。伴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银行个贷业务不良率出现快速反弹,此前粗放式发展的信用卡业务成为重灾区。
在此背景下,行业主动收缩扩张脚步,持续进行清虚,表现在数据层面,就是发卡量和信贷余额的持续萎缩。
2022年7月,原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被业内称作“信用卡新规”,规定了长期睡眠卡的占比上限,超出后不得新增发卡。新规之下,银行主动清虚的动力大幅增强,客观上也带来了持卡量的下降。
当前,不少银行正在推动信用卡盈利模式从“高风险高收益”向“稳态型收益”转变。2024年12月,兴业银行信用卡卡片持有数量上限的调整政策开始正式实施。按照新规,同一客户在兴业银行新开立信用卡账户时,持有的信用卡主卡及本人身份证办理的附属卡有效卡数量总计不超过10张(含10张)。
专家表示,信用卡行业的兴衰,折射出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转型轨迹。实际上,信用卡兼具支付和信贷功能,能够打通用户的资产和负债,可以无缝嵌入第三方场景,是很多银行进行用户综合经营的重要平台。比如一些银行持续发力信用卡业务,将信用卡视作高黏性的零售客户入口和管理平台,以此为支点撬动全行零售产品交叉销售,实现对用户资产负债的高度绑定,打造差异化服务体验。基于上述特征,尽管近年来信用卡业务发展放缓,部分银行被动降低了资源投入规模,但在战略层面,商业银行从未降低对信用卡业务的重视程度。
未来,在信用卡业务精细化运营上,银行需要对客户进行更细致的分层,针对不同层次的客户提供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
(来源:新黄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