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投诉,自己最初报名听免费的AI拓展课,在课程主办方的虚假宣传和承诺的诱导下,报了20节进阶课,学费2680元。主办方承诺学习后在多个社交平台发布AI生成的爆款文案和短视频,可轻松涨粉,每月能达到两三千元至万元的收益。学习中途,课程主办方又诱导学员报高阶课程,学费2980元,承诺在进阶课结束后,对高阶课学员的账号进行一对一的私教指导和陪跑,在最短的时间内起号涨粉。
然而网友听了几节课后,发现课程内容水分极大,都是东拼西凑的东西,根本没有爆款作品。网友投诉,希望退回被欺骗的学费,并建议对主办方虚假宣传的行为予以纠正和处罚。
另一位网友表示,自己通过短视频平台上“AI数字人直播轻松兼职”的广告,报名了AI培训课程,希望提升技能。然而广告扫码显示的公司与付款时的商户、签合同的公司并不是同一家公司,三家公司毫无关联。交完学费的网友发现“货不对板”,想要维权却找不到维权对象。
为何越来越多的人前仆后继进入AI培训市场?有业内人士分析,一是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人们害怕被技术和时代抛弃的焦虑心态;二是AI技术快速发展,相关技能需求也日益增长,再加上一些企业对“数字化”“数智化”转型的积极推动,也催生出对AI技术的多元化需求,让许多职场人士面临新技术的挑战。
掉入AI培训陷阱,该如何维权?
“这类课程套路其实是新瓶装旧酒。”山东众成清泰(济南)律师事务所律师景雷律师对记者表示,如今各种培训机构紧跟AI风潮,给传统网络教育培训套路套上AI的外壳。同时通过贩卖焦虑、夸大宣传等方式吸引经济压力大、警惕性又较弱的群体“上套”。
消费者一旦掉入AI培训陷阱,景雷表示,维权将面临较大困难。“一些消费者缺乏留存证据的意识,纠纷发生前没有保留关键证据,加上互联网取证技术难度高,纠纷发生时消费者很难举证。”景雷介绍,这类培训公司常使用空壳公司或多层跳转页面,实际责任主体很难确定。
另外如果涉及金额不大,立案会有困难,“此时可联合其他受害者集体报案。”景雷提醒,消费者在互联网购买培训课程时一定要提高警惕,不要轻信,并留存好交易证据,“网络诈骗可以在受害者转账地或者受骗地报案,如果不幸陷入此类纠纷,请及时报警。”
其实针对AI培训乱象,消费者协会、市场监管部门等已经发布相关消费提示。首先要谨慎选择课程,报名前注意检索培训机构背景、是否有负面新闻等信息;仔细鉴别商家的宣传内容,避免被商家的虚假宣传所误导。其次要有证据留存的意识,注意保存与课程报名相关的宣传资料、与客服的咨询沟通记录、交易时的付款记录等凭证,主动要求对方开具合同、发票等。最后要主动维权,如果确实出现权益受到损害的情况,可拨打12315电话或在网上12315平台进行投诉,还可向消费者协会申请调解,甚至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或向法院提起诉讼,以维护其合法权益。
当然,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还需要多方的合力。人民网曾指出,消费者应保持头脑清醒,不要轻易被广告宣传打动;平台作为培训机构和消费者间的桥梁,既应加强对入驻培训机构的管理审核,确保其具备合法经营资质,还应建立完善的投诉机制,及时处理投诉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相关部门也应加强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政策法规,明确培训机构的法律责任和义务,对于违规行为依法进行查处。
(来源:齐鲁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