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晚高峰,小刘蹲在路边焦躁地刷新着app——她的哪吒x汽车已经无法联网,蓝牙钥匙失效。此刻,全国多名哪吒车主正面临相似困境:App远程控制失灵、导航定位丢失。这场自3月底爆发的大规模断网事件,将这家曾登顶新势力销冠的企业再次推向风口浪尖。
这场技术灾难早有预兆。2025年1月,哪吒官网与车机系统曾因“维护升级”宕机72小时,彼时工程师用“服务器过载”轻描淡写带过。接下来的2月份、3月份,哪吒汽车不断出现车机断网,门店改售其他品牌车型的相关新闻。技术故障背后,是更为致命的系统性崩塌。2022年以15.2万辆销量问鼎新势力榜首的哪吒汽车,在三年间上演了近乎垂直的坠落曲线:2024年销量跌至6.45万辆,2025年1月份交付量仅110辆,同比减少97.76%。二手车市场的数据更显残酷——哪吒V残值率从2023年的65%腰斩至32%,部分车商已将其列入拒收名单。
停产、裁员、欠薪、供应商讨债、车主修车困难……过去几个月汇集在互联网里的风言风语,逐一变成被官方承认的事实。用真金白银支持的哪吒车主心里疑云重重:哪吒汽车,到底怎么了?
哪吒汽车的崛起,曾被视为“差异化竞争”的教科书案例。凭借哪吒V(6万元-8万元)、哪吒U(12万元-15万元)两款车型,精准切中三四线城市代步刚需与家庭首购需求,与五菱宏光MINI EV形成错位竞争。2022年,哪吒汽车凭借哪吒V、哪吒U两款低价车型(售价5.99万元-15万元)以15.2万辆销量登顶新势力销冠。但2023年起,管理层却将战略重心转向“轿跑突围”,推出售价19.98万元-33.88万元的哪吒S及17.88万元-22.68万元的哪吒GT,试图撬动中高端市场。这一决策被内部员工形容为“放弃主食追逐甜点”——两款车型年销量不足2.5万辆,单月最高销量仅3000辆,远未达预期。哪吒汽车超60%销量依赖网约车市场,导致品牌形象固化于“廉价网约车”,个人消费者市场难以突破。同时,低价策略带来“卖一辆亏4.5万元”的财务黑洞,三年累计亏损183亿元,销量越大失血越严重。更致命的是,高端化尝试导致资源错配。哪吒S搭载的400V充电架构、80TOPS算力芯片,与小鹏P7i的800V超充、254TOPS算力相差两代;哪吒GT瞄准的“年轻人第一台跑车”市场,因功能性不足沦为“小众玩具”,月销不足百台。与此同时,核心产品哪吒V、哪吒U因研发投入被抽血,续航与智能化升级停滞。当比亚迪海鸥以5万元价格横扫下沉市场,曾经的主力车型哪吒V销量从2022年的9.8万辆暴跌至2024年的1.2万辆。
面对国内市场崩盘,哪吒汽车将希望寄托于海外市场。2025年,其宣布获得泰国100亿泰铢(约21.5亿元)授信,计划以KD工厂辐射东南亚,并重启南宁基地生产。但这一策略被业内视为“重走老路”——泰国市场新能源渗透率虽从3%跃升至12%,但比亚迪、长城等车企已抢先布局,哪吒GT等产品仍面临“品牌力不足、性价比不突出”的困境。更深刻的矛盾在于,国内供应链的信任链已断裂。桐乡工厂因零部件断供陷入“薛定谔式生产”——车间每日仅做保洁,产能归零;哪吒L等新车型因拖欠供应商款项无法交付,用户投诉激增。
哪吒汽车前ceo张勇曾在一次采访时透露“哪吒汽车设计一个logo花了不下5个亿”,相比之下,一贯被认为擅长营销的小米,其200万元的logo设计费用则在5亿元的衬托下显得低调了太多。哪吒汽车,似乎给所有同行提了个醒:高端不是换个logo就能实现。产品力、智能化体验、服务体系完善度等成为新车主们选择新能源的重要因素。威马、高合的教训表明,用户信任一旦崩塌,重建成本将呈指数级上升——哪吒App日活用户的骤降,或许就是最残酷的注脚。面对不同车型用户的质询,哪吒汽车客服只能用“功能正在维护,请耐心等待”作为标准答案草草交卷。
夜幕降临时,小刘终于放弃尝试,打车回家。后视镜里,她的汽车静静躺在单位的停车场。这个曾承载46万车主出行梦想的品牌,能否在技术觉醒与资本寒冬中找到重生之路?
(来源:海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