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秋季的到来,无印良品在中国市场似乎提前进入了自己的“多事之秋”。
这个曾“稳坐”中产消费升级风口的日系品牌,正面临多地门店相继关闭、产品因质量问题被监管点名、线上平台售后服务违规等多重挑战。
以极简与小资风格著称的无印良品,近来频频陷入争议。
多地门店相继关闭
门店关停并非新鲜事,但这一次,无印良品的调整节奏显得格外集中。
8月底,无印良品位于济南振华商厦的一家老店即将正式闭店。
该门店工作人员对记者说,该店将于8月31日停止营业,目前打折商品可享受折上九折优惠,但对于具体关店原因并不清楚。
这家门店自2014年开业,至今已运营11年,是无印良品进入山东市场的较早一批布局点。
门店关闭后,济南将剩四家无印良品门店,分别位于恒隆广场、万象城、和谐广场和领秀城贵和购物中心。
有消费者向记者表示,济南振华商厦的无印良品面积不小,但平时客流量少,商场内的优衣库、H&M此前也已陆续撤出。
济南并非个例。2025年以来,无印良品已在北京、上海、武汉、长沙、苏州、宁波等多个城市陆续关闭门店。
有业内人士对记者说,无印良品早年入驻的一些商场人气下滑、整体经营不振,叠加高昂租金压力,令品牌不得不撤退。虽然无印良品仍在下沉扩张,但不可否认实体门店普遍承压。
本轮门店集中退出,成为今年舆论关注的一个焦点。
其背后的原因不难理解:高租金、客流下滑、市场竞争激烈,还有无印良品长期以来“性价比不高”的市场印象。
曾几何时,无印良品凭借“白色中性笔”“无Logo收纳盒”“素色床品”等商品,成功俘获了大批中产与年轻消费者的心,这些商品被视为生活中的“仪式感”象征。
但随着时间推移,很多消费者也仅限于去无印良品“随便逛一逛”,因为商品变化不大、价格缺乏吸引力,消费者越来越关注“东西值不值这个价”。
尽管自2014年起,无印良品多次下调产品价格,但其定价一直饱受诟病。尤其当下,在国产品牌迅速崛起、渠道日益多元的背景下,消费者的选择也更加广泛、理性。
从家居用品到服装,从收纳用品到厨房电器,无印良品正面临来自本土品牌的多维度替代竞争。相较于国产新锐品牌,其在产品创新上仍显得“迟钝”许多。
消费者的心态变化,也清晰地反映在其商业表现上:门店关闭、新品乏力、品牌溢价逐步削弱。
产品不合格被罚
如果说门店关闭是商业策略上的调整,那么产品质量问题和售后违规被监管处罚,则是一记实实在在的警钟。
近年来,无印良品不断加码线上渠道布局,饿了么、美团等平台被视为拓展流量的重要一环。
据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网站的信息,8月18日,无印良品(上海)商业有限公司因无理由退货违法行为,被上海市普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处以警告并罚款5000元。
处罚通报显示,该公司在“饿了么”平台开设门店,线上门店所售商品的销售页面中“保障”一栏均有“不支持7天无理由退换”的表述,而且,页面底部附有一张售后提示的图片,图片中的条款内容为:“对于从我司外卖平台店铺购买的商品:2、袋装类等贴身商品、食品、临期商品、定制商品(如窗帘,家具等)、处理品,一经售出非质量问题恕不退换......”。
根据处罚通报,经调查确认,上述条款中的食品为预包装食品,非鲜活易腐的商品,属于支持七天无理由退换的商品范围,应当支持消费者的退换货诉求。
除此之外,无印良品的产品质量问题也被监管点名。
今年5月9日,无印良品(上海)商业有限公司因生产、销售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被上海市静安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处罚:没收违法所得0.366480万元,罚款3.357320万元,并责令停止销售。
行政处罚决定书指出,该公司销售不符合保障人身安全国家标准的不锈钢剪刀、超声波香薰机(加湿器),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十三条第二款的规定。此外,其还存在销售未依法标注生产厂厂名和厂址的不锈钢剪刀的问题。
这也让无印良品在以品质、服务立身的品牌逻辑下遭遇信任危机。
而消费者之所以愿意为它不算便宜的价格买单,正是出于对品牌质量与服务的信任。一旦信任出现动摇,品牌的溢价能力也将迅速滑坡。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无印良品海外门店总数为722家,其中中国大陆门店数量达414家。
不可否认,无印良品仍有一定的品牌号召力,但市场在变。
如果不能尽快回应市场变化,即便是再美的品牌故事,终将成为一段过往的“时代记忆”。
(来源:经济导报,记者/孙罗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