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梳理发现,近两年,美克家居的员工数量出现快速缩减。2023年,美克家居在职员工的数量合计10170名,2024年在职员工的数量则下降至8888名,减少超1200名;2025年上半年则未披露员工相关信息。
在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看来,美克家居的欠薪、欠款及关店事件不仅损害自身品牌,还将引发连锁反应:上游中小供应商可能面临债务风险,影响产业链稳定,加盟商信心受挫加速退出,进而冲击整个中高端家居行业的生态稳定。
业绩连续下滑
欠薪问题的持续发酵,其根源在于美克家居早已亮起红灯的财务情况。
成立于1995年的美克家居,以“艺术服务生活”为理念,从出口松木家具起家,逐步成长为国内最大的家具出口企业之一。
2000年上市后,成为家居行业最早的上市企业之一,公司战略重心逐步转向国内零售市场。2001年,旗下连锁零售品牌“美克美家”诞生。2002年,美克美家与美国著名家具品牌“伊森艾伦”合作,在天津开出第一家连锁店,并在全国40余座城市开出超70家家具连锁店,成为高端家居行业的标杆。
2014年,公司将证券简称变更为“美克家居”,标志着从家具制造商向多品牌、多渠道国际综合家居消费品公司的转型。依托家具制造业的深厚根基和零售品牌的成功,美克家居一度是业内仰望的标杆。
然而,自2022年起,美克家居业绩急转直下,出现上市以来首次亏损。2022年至2024年,其营业收入从44.96亿元滑落至33.95亿元,降幅24.49%,归属母公司净利润亏损从2.89亿元扩大至8.64亿元,降幅高达198.96%,3年累计亏损超16亿元。
进入2025年,情况并未根本好转。2025年一季度,美克家居虽实现短暂盈利1.05亿元,但营业收入仍同比下降11.66%。
2025年上半年最新数据显示,其营业收入为15亿元,亏损8798万元。虽然亏损额较去年同期有所收窄,但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归属母公司亏损仍高达3.17亿元,其主营业务盈利能力并未改善。
此外,2025年上半年,主要子公司及对公司净利润影响达10%以上的参股公司,6家企业仅有2家实现盈利,亏损最高达2595万元,整体业务承压明显。
与此同时,美克家居的资金链压力不断加剧。截至2025年上半年,美克家居的资产负债率已攀升至63.1%,货币资金仅剩1.56亿元,而短期借款与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合计高达18.3亿元,流动比率仅为0.84,速动比率低至0.27。
有业内人士表示,速动比率低于1,通常意味着公司可变现的流动资产已经无法覆盖短期债务,资金链非常紧张。
资金压力也直接反映在司法风险上。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9月26日,美克家居2025年新增开庭公告32条,远超2024年全年的8条,案件多涉及房屋租赁合同纠纷和劳动争议。
经营模式之困
美克美家的门店多位于一二线城市核心地段,面积普遍在1000平方米以上,部分超过2000平方米,这种布局注定需要高强度的资产投入。
有业内人士表示,在房地产行业高速发展、消费力旺盛的时期,该模式确实能通过场景化体验强化品牌高端形象;但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却成为拖累公司现金流与盈利能力的结构性难题。
2025年上半年,其直营业务营业收入为6.25亿元,同比降幅达15.2%,疲态尽显。为缓解压力,美克家居不得不持续收缩门店。年报显示,门店数量从2023年的141家缩减至2024年的111家,2025年上半年又进一步关闭了4家低效门店。
直营门店的经营面积由2023年的26.62万平方米减少至2024年的21.51万平方米,降幅19.2%。经营面积的收缩并未立即带来成本优化,2024年的租金及物业费用反而上升12.47%,达到4.96亿元,反映出关店过程中可能面临高额违约成本,短期难以实现轻装前行。
渠道收缩也直接冲击客户基础。2024年,其核心的钻石卡、白金卡会员人数增长几乎停滞,仅比2023年增加49名、41名,金卡会员数甚至出现下滑,比2023年减少125名,核心客户基础正在松动。
为扭转颓势,美克家居推行了一系列转型变革,包括向“直营+加盟”模式转型、拓展大宗业务和海外市场。2025年上半年,美克家居国际批发业务营业收入达8.07亿元,占总收入比例超过50%,成为重要的增长点;大宗业务也迅速崛起,与多家头部房企及高端酒店达成合作,收入实现同比增长,初步形成新增长点。
柏文喜表示,美克家居的困境具有行业代表性,它警示整个家居行业,在房地产下行、消费理性化的时代,重资产、慢迭代、高成本的模式已难以为继,唯有向轻资产、快响应、强现金流管理转型,才能在寒冬中生存。
对于美克家居而言,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如何化解债务危机、重建员工与供应商的信心。
(记者/于帅卿 来源:中国房地产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