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的当代商业史上,广告与营销的浪潮,有一个确凿的起点。它的故事,始于46年前。
1979年,一条通栏广告出现在《天津日报》第三版的最下方。那条广告的主标题是“天津牙膏主要产品介绍”,其中亮相的“蓝天”牌牙膏,在十余年后,将凭借一句“牙好,胃口就好,吃嘛嘛香”的广告语,成为一代人的经典记忆。
言简意赅且直观,这就是新中国第一条商业广告。
但它的出现有多么来之不易,只有天津日报社广告科科室主任王巨忱知道。时间往回拨到1978年,那时的他骑着自行车在整个天津游荡,从塘沽到大王庄,风尘扑面,只为大海捞针般找到一个敢于“吃螃蟹”的企业。
踏破“铁鞋”、磨破嘴皮,在他夜以继日的努力下,最终,天津牙膏厂以700元的价格,在报纸最不起眼的位置刊登了广告,揭开了历史的新一页。
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公报》与《文汇报》等争相发表评论,为这横空出世之物“评头论足”——“广告的出现犹如一声长笛,标志着中国经济的巨轮开始起航。”
“船”已起航,中国广告营销的第一页,就此翻开。
序幕拉开,进程快得超乎想象。在第一条报纸广告出现后的不到一个月,一条长达1分30秒的“参桂养荣酒”广告出现在上海人民的电视机中,这是中国第一条电视广告,播放仅4天,产品便在上海卖到脱销。紧接着,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首播了全国首例电台商业广告。
报纸、电视、广播,三箭齐发,商业广告的春天,由此开启。
营销也见缝插针出现在大众生活中,人们开始对曾十分陌生的字眼与事物,有了深入了解与频繁接触,一个概念慢慢根植于他们心中——那就是“品牌”。
有了土壤、有了肥料,还有破土而出的幼苗,“品牌”的概念开始生长、枝繁叶茂。
广告营销一步步发展,从最初的媒体投放扩张,到后来的用户为王,再到如今的数字化精准互动,其演进历程可谓波澜壮阔。时至今日,它经历了多个阶段的蜕变,每个阶段都深刻反映了中国经济、技术和消费者行为的变迁。

第十届中国广告风云榜豆包AI图片
第一阶段:营销1.0
“媒介为王”的广谱年代(1980s-2000s中期)
在那个大喇叭的年代,谁声大,谁有理!
那时的市场,安静得能听见回声。家家户户守着同一个电视台,报纸是传递信息最快的信使。营销人手里握着的,是一个巨大的“喇叭”——谁拿到了喇叭,谁的声音能被更多人听见,谁就赢了。
总想起那个经典的画面:孩子们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熟悉的旋律响起——“甜甜的,酸酸的,有营养,味道好”。就是这句简单的广告语,通过央视少儿频道一遍遍响起,让娃哈哈AD钙奶走进了千万个家庭。在那个年代,真理存在于重复之中,成功来自于声量之大。
只要声音大,一条广告语可以在一夜传遍全中国。
那是1994年的北京梅地亚中心,央视黄金时段广告招标会上,空气里弥漫着硝烟味。每个企业都明白,谁能拿下“标王”,谁就拿到了通往全国市场的通行证。当秦池酒厂以6666万元的天价夺标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果然,次年他们的销售额从2亿猛增至12亿——媒介就是氧气,没有它,再好的产品都会窒息。
在这个时代,营销的门已被推开,但门后的路,只有一条:通往稀缺的媒介资源。
那个时代说营销难,其实也很简单——找到最大的喇叭,然后用力喊出声。

第十届中国广告风云榜豆包AI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