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利,难道真是行业普遍现象吗?
因为同行企业不是上市公司,所以我们查阅了专注高端金属粉体材料也包括光伏银粉材料的博迁新材的2024年年报。
2024年,博迁新材银粉的毛利是9.63%(同比还降低了5.47个百分点),远高于建邦高科。
毛利率差这么大,估计是两家企业提供的银粉有显著差别,博迁新材或许附加值更高一些,而建邦所在的细分领域竞争更为惨烈!
(2)抱住帝科股份和聚和材料的大腿。
建邦高度依赖大客户。招股说明书显示:报告期内,来自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占比分别为95.4%、94.8%、84.4%,其中两大主要客户在各期的收入占比之和分别高达87.9%、82.8%、63.1%;对最大客户的销售额占相关期间总收入的51.4%、45.1%及36.7%。
虽然招股书没有明确说明“客户A”是帝科股份,但是根据其披露的相关信息以及帝科的财报,也可以推断出来其中一个大客户正是帝科。
但是2024年报也显示,建邦高科只是帝科的第四大客户,也只是聚和材料的第四大客户。这也就是说,建邦更需要帝科、聚和,而不是这两者更需要建邦。
如何更牢地锚定大客户,或许是建邦高科要考虑的问题。
(3)报告期内,建邦高科的贸易应收款项及应收票据分别为0元、9409.2万元、17542.1万元。2022年、2023年及2024年,公司贸易应收款项及应收票据周转天数分别为0.6天、6.2天及12.5天。
大量的应收账款,意味着公司资金被客户占用,资金周转速度减慢,增加了资金回收风险。一旦部分客户出问题,无法按时支付货款,公司的资金链将面临断裂危险。
其实,这一点是有些反常的。因为在一般情况下,银粉、银浆都是现货交易。
在招股说明书中,建邦高科也披露对前五大客户是均是“交货前付款”。那么,建邦高科的应收账款,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
对此疑问,招股说明书也有解释:“我们的贸易应收款项及应收票据主要指客户就产品应付予我们的未偿还款项。我们与客户的交易条款主要为预先付款,但某些交易除外,例如经行政人员批准的特殊销售,该等交易按信贷方式进行。我们的贸易应收款项结余为不计息。”
这不就相当于允许对客户赊销吗?这不就是允许客户先提货,后付款吗?
那么,这类“特殊销售”的金额,是不是太多了?
去年,有浆料企业为讨欠款,曾到遇到危机的润阳股份拉电池片、其他企业供货的银浆来抵债的。光伏仍未好转,下半年尤其承压,建邦高科未来会遇到催收的问题吗?
以上这种“赊销”现象在2022年是没有的,在2023年才出现,2024年则达到了1.75亿元。
那为什么2023年后,建邦高科就允许客户赊欠了呢?为了上市做大营收规模,还是市场环境变化,交易规则变化了?
2022年——2024年,建邦高科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7.59亿元、27.82亿元、39.5亿元,年内利润分别为2420万元、5989万元、7902.7万元。
这些数字一方面意味着企业营收和利润的高增长,另外一方面这意味着,即使出现一笔大的坏账,就可以吞噬掉建邦高科几年的利润,甚至是公司历史上的所有利润。
因为招股说明书也说了:“截至2023年12月31日,我们实现从累计亏损状况转为累计盈利状况。”估计建邦高科此前也没有赚到什么大钱。
以上种种,对建邦高科以及年轻的掌舵人陈子淳来说,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稍有差池,可能就会万劫不复。
后记
建邦高科选择港股上市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港股的上市规则和A股有很大不同。建邦高科这样的公司在A股应该很难上市,仅从可持续经营这个角度,估计就很难回答A股交易所的问询。
此前,有一家叫儒兴科技的浆料企业,也曾计划在A股上市。其毛利较同行企业更好一些,但是其主打的产品不是银浆,而是PERC需要的铝浆。铝浆的毛利再高,也无法代表先前技术方向。事实证明,PERC很快被淘汰,没有快速切换到n型技术适用的银浆的企业,必然也会掉队。
银粉,其实也面临类似的问题。
建邦高科高度依赖单一的产品类别,即光伏用银粉。报告期内,银粉产生的销售收入分别为17.34亿元、27.56亿元、38.49亿元,分别占当期营业收入的98.5%、99.1%、97.4%。
目前,减银是n型技术路线降本的第一方向。
“由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波动,替代材料可能更具成本效益,这有可能使我们的银粉产品市场销路变差,甚至被淘汰。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目前光伏银粉的替代方案主要集中于银包铜及电镀铜技术。”公司的招股说明书亦明确披露了此项风险同时表示也在努力改变,“努力探索银粉除外的产品组合”、拓展“银粉的非光伏应用产品”。
不知道同行企业的贱金属技术进展如何,但是上市公司博迁新材披露,在2024年,公司银包铜粉产品主要用于制作光伏领域异质结(HJT)电池用低温浆料。
(来源:网易新闻@赶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