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资讯 > 地市要闻 > 正文

威海将重点培育200户冲击新目标企业+200户创新型企业

威海将重点培育200户冲击新目标企业+200户创新型企业
2021-05-29 15:53:26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5月28日上午9:30,威海市工信局党组书记、局长,市委工业工委书记乔新跃,市工信发展中心副主任郑磊介绍了《威海市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2021年度工作方案》《威海市十条优势产业链2021年度工作要点》有关情况。

图片

威海市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2021年度工作方案总体思路

聚焦七大产业集群、十大优势产业链,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科技创新为根本动力,统筹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协同发展,加快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全面提升制造业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为建设制造业强市提供坚强支撑。

工作目标

力争到2021年底,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产值增速达到10%,实施先进制造业项目200个以上,制造业投资增长10%以上,其中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15%以上,争取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800家。

实施路径发挥“链长”、专班推动作用。实施以“培养一个以上领军企业、建设一个以上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树立一个以上智能化改造标杆、创建一家制造业公共创新平台、配备一个行业发展智库”为主要内容的产业链“五个一”提升工程,通过深化产业链协作配套、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重点项目建设等,推动政策要素资源向七大产业集群、十条优势产业链聚集。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发展。优先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软件、新材料、服务型制造等产业,在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同时,培育一批新兴经济体。全年新认定市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10家以上,构建园区、平台、企业三级联动的工业设计生态体系。注重企业梯次培育。重点支持培育200户冲击新目标企业和200户创新型企业,形成一批链主型、平台型、撒手锏、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企业。大力推动高水平技术改造。开展“千项技改、千企转型”行动,推动企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今年认定市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20家以上,争取列入市级绿色制造名单10家以上,列入国家、省级绿色制造名单5家以上。实施创新驱动工程。加快建设一批公共创新平台、企业创新平台,不断深化产学研用对接,切实提升企业创新水平与核心竞争力。实施“卡脖子”技术攻关工程,梳理实施行业共性“卡脖子”关键技术100项,争取全年获批省级科技创新项目20项以上,新增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20家以上。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应用。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年内新建基站1500座以上,实现5G网络连片优质覆盖、重点园区全覆盖。引导企业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年内培育省级以上工业互联网平台(项目)3个以上。提升二级节点服务能力,争取新接入二级节点平台企业20家以上,打造节点解析应用标杆企业2个以上,标识解析量超过10万次。加快推广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争取新增山东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10家以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达标企业20家以上。科学规划园区布局。每个区市确定2-3个主导产业、1-5个重点产业园区,引进专业运营管理机构,完善“私人定制”功能,实现资源配置的高度集中、综合功能效应的最大化,有效提升园区专业化水平。

大力推动制造业精准招商。开展招商引资优化提升行动,谋划打造中日(威海)产业园,探索与日韩资企业合作共建、委托运营等多种合作模式,夯实日韩招商园区载体,加强对日韩高技术制造业靶向招商。拓展国内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地区合作的区域招商思路,积极开展高层洽谈活动,全年争取引进制造业产业链合作项目50个以上。

保障措施强化组织领导。完善“链长”制工作机制,分产业链协同推进落实。加大政策支持。落实好市级新旧动能转换、科技创新、工业和信息化、招商引资、金融等扶持政策,形成政策支持合力。加强要素保障。深化“亩产效益”评价改革,优先保障先进制造业水、电、气、运等生产要素供给,推动土地、能耗、资金等资源要素向优质高效的A类企业倾斜。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四张清单”调度办理机制,切实提高企业问题解决效率。加强督导考核。威海市十条优势产业链2021年度工作要点总体思路

以推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做优做强十条优势产业链为牵引,以“五个一”提升工程为抓手,坚持工作清单化、清单责任化、责任时效化,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和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带动全市制造业的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整体提升。

实施路径实施产业链“五个一”提升工程。打造行业资源共享、企业融通互动、要素深度融合的集群发展态势。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全力推动110个产业链重点工业投资项目建设,以项目突破创新带动产业发展跃升。培育企业梯次成长。加强对200家冲击新目标企业和200家创新型企业的政策扶持和精准服务,争取全年培育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企业50家以上、新增“小升规”企业100家以上。深化产业链协作配套。实施供应链国产化和区域化替代工程,提高供应链稳定性和安全性。抢抓共建“一带一路”、中日韩区域合作以及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战略,助推企业深度融入国家级产业链布局,推动外贸型制造业企业开拓国内市场。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建立国家、省、市三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体系,引导企业与“1+4+N”创新体系重点平台深度融合,全力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推动产业链招商。依托威海市产业基础、营商环境、优秀企业家以及“链主”型、“撒手锏”企业等优势资源,精准开展以链招商、以商招商、以服务招商。优化产业园区建设。结合“十四五”发展规划,优化布局全市的产业园区,提升电子信息与智能制造产业园等重点产业园区专业化水平。培育企业人才队伍。通过实施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产业领军人才支持计划,开展千名企业家培训和“青蓝接力”行动,与重点高校、科研机构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等举措,引进、培育一批高层次技术创新人才、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和技能型人才。

强化资金要素保障。用好市支持先进制造业和数字经济发展专项资金。设立产业基金、项目基金,服务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加快发展。加大对企业挂牌上市、科技支行风险补偿和企业贴息、金融发展贡献、新设金融机构等方面的政策资金支持。

保障措施

建议成立全市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协同发展协调推进办公室,设在市工信局,统筹协调各产业链工作专班工作。建立起“每月调度”“每半年采取“链长”办公会、专题研讨会、产业对接会等多种形式,对产业链发展形势进行一次分析研判”“定期汇报与专题汇报相结合的报告制度”的“三个一”工作机制。结合贯彻落实国家、省“十四五”规划以及各领域“十四五”规划,“一链一策”加强政策研究;探索发挥专业机构、高端智库的资源优势,精准梳理威海市细分产业链的发展优势、短板弱项和空白环节,加快构建产业链紧密配套、协同发展的优良产业生态。

图片

制造业发展情况

截至目前,全市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16家,从业人员30.4万人,总资产4176亿元。拥有34个行业大类、126个工业行业中类、238个工业行业小类,工业产品种类达3000多种。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营业收入2679亿元,实现利润266.78亿元,同比增长24%,营业收入利润率9.96%(全省第一)。今年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629.8亿元,同比增长23.7%;实现利润48.5亿元,同比增长24.1%。全市累计工业用电量22.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3.7%。总的看,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集群化。发挥比较优势,对标省十强产业,重点培育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制造业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了医药医疗器械等10条优势产业链,营业收入占规上工业比重接近80%。威海市成为全国重要的轮胎、地毯、渔具、医用耗材、海洋食品、特种船舶、打印设备、碳纤维等生产基地,拥有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3个(海洋食品、医疗器械、电子信息)、省级8个。

专精化。虽然威海市规上企业数量不多,但是专精特色明显,普遍具有较高的行业地位。目前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企业近50家,拥有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9个、省级单项冠军企业20个,省瞪羚企业26个,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个、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41个。

高新化。依托“1+4+N”创新体系,全市累计培育市级以上创新平台300多个,现有省级以上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8家、高新技术企业737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136家,26名高层次人才先后入选泰山产业领军人才(传统产业创新类)名单。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企业比重达60.1%,居全省第二位。

智能化。建成省内第2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培育省级以上工业互联网平台试点示范项目17个、省“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试点示范企业14家、两化融合贯标企业109家,全市“上云”企业超过3000家。先后认定市级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36家,16家企业列入省级以上智能制造示范试点项目,数量均居全省前列。

低碳化。先后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5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2家,市级绿色工厂19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4家,高新区入选国家级绿色园区,南海经济开发区获评市级绿色园区。“十三五”期间,全省六大高耗能行业工业增加值降低率下降16%,威海市下降24.2%。

十条优势产业链情况

2020年,十条优势产业链实现营业收入突破2000亿元以上,实现利润约210亿元,占比接近80%。今年一季度,十条优势产业链实现营业收入504亿元,同比增长28.9%,实现利润41亿元,占比接近85%。威高集团、光威集团分别被确定为全省医疗器械、碳纤维产业链“链主”。浦林成山、天润工业、拓展纤维、泓淋电力、环球渔具、威高血液净化、百合生物等7家制造业企业获得省高质量发展企业奖励资金2000余万元。

医药医疗器械。疫情以来,威海市迅速打造了涵盖口罩、防护服、医疗车等在内的应急物资产业链,正在争创国家应急医疗物资产业示范基地。威高集团联合中石化、万华集团等上游企业,加紧对248种主要进口材料开展国产化验证,初步确定52种可以国产替代。

打印设备及智能服务终端。联想打印机项目签约落地,高区智能办公自动化设备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获评五星级基地(全国34个)。泓淋电力、天力电源等企业进入打印机整机配套体系,产业链本地配套率超过70%。

碳纤维等复合材料。光威集团建成省级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光威精机成功研发可用于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领域的铺丝铺带装备制造技术。

海洋食品。海洋生物食品产业入围全省首批特色产业集群,蓝润蔚蓝谷海洋科技产业园等5个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宇王集团与青岛农业大学共建联合创新中心,鑫发控股与大唐融合联合开发海洋食品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

纺织服装。山花地毯等9家企业入选省纺织服装行业新技术、新模式及重点培育品牌(全省第一),海马地毯大力拓展方块地毯、尼龙长丝板块业务,迪尚集团、联桥集团创建国家级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平台,“迪尚杯”国际服装设计大赛今年恢复举办。

船舶与海工装备。通过精准对接,捷诺曼、壮发泵业等10余家企业进入招商金陵船舶、黄海船厂等整船企业采购目录。威海市与航天科技、哈工大三方共建的海洋无人装备与技术联合创新中心落地建设。

汽车。山东重工重组黑豹汽车、天润工业实施空气悬架项目,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高登房车获批国内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准入资质;高赛华运投资建设畜禽运输车项目,下步将重点开发冷冻专用车等高附加值产品。

电机。荣成市规划建设电机产业园,有研稀土与力久电机、奥文电机合作研发稀土永磁电机产品,华力电机智能制造专项通过国家验收。举办了全市电机产业链协作配套暨智能化技改对接会,32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

轮胎。出台了轮胎行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完成8万条斜交胎落后产能压减任务。三角集团与贝卡尔特建立合作,实现了关键材料本地配套。浦林成山推出“智安达”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品牌,加快向价值链高端环节延伸。

钓具。“中国钓具之都”称号通过复审,环翠区钓具喷涂中心、光威集团国家钓具行业服务共享平台、环球渔具互联网平台等项目加快建设,国际户外休闲产业博览会成功举办,有效带动产业高端化、融合化发展。

(来源:威海日报)

(责任编辑:林立刚)
关键词:威海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