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孔孟之乡的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是一片孕育英雄、培育英雄的土地。56年来,革命战士王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两不怕”精神广为传颂。
时光流转,“两不怕”精神在这片土地上得到新的传承。众人印象中的农业大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实现了华丽逆转:踏上产业强县的后发快进之路,新材料产业园连续八年跻身全国同类园区20强;成为驰名中外的大蒜之乡,大蒜年加工出口量占全国70%以上;民生福祉不断增进,新建扩建中小学、幼儿园171处,“九湖五河十八湾”捧出一个江北水乡……
如此亮眼的成绩单,离不开干事创业的领头人——金乡县委书记董冰。
董冰(右三)现场推进亿盛实业项目建设
补短板“下决心把金乡工业抓起来”
网上搜索“金乡工业”,跳出一则十年前的旧闻:“对于金乡企业项目建设及生产经营中面临的困难,县领导逐一进行梳理,并当场‘拍板’解决问题的方案。”
短短数语,便可窥见金乡县委班子发展工业的决心。其中,“拍板”的县领导就包括时任金乡县长的董冰。
初到金乡,董冰就清醒认识到,金乡发展的最大掣肘,就在于薄弱的工业基础。因为缺少产业平台和项目支撑,工业指标长期在全市后几位徘徊,薄弱的财政收入保障不了民生投入,整个金乡县城看上去就像一个破旧落后的乡镇。
“从那时起,董书记就下决心把金乡工业抓起来。”县委办主任李中文回忆,董冰拿出70%的时间和精力抓工业。2016年任职县委书记以来,更是带领县委一班人进厂矿、看项目、访园区,白天外出考察,晚上回来就开会研讨,沿着前几任书记确立的“工业立县、产业强县”的发展思路,在园区平台建设上下手狠抓。
数年间,原本分散的园区化散为整,形成产业集群;路网管廊科学规划,基础设施不断建强;九通一平,配套完善……上海化工园区的建设经验也被“搬”到金乡,“一区四园”的发展格局构建起来。
园区要发展,还得看项目。董冰带领招商团队,主动走出去和企业洽谈,有时候去外地谈一个项目,一天要打个来回。为推动投资20亿元的凯赛生物新材料项目落地,她先后8次赴上海总部对接洽谈,得知该企业董事长因病手术后,她连夜赶到上海看望。
“没有一个地方像金乡这样真诚,没有一个团队如金乡干部这般执着。”凯赛集团董事长刘修才被深深打动,凯赛生物顺利成为第一个落地金乡的高新技术龙头企业。
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多到精,在招商引资上,金乡逐渐擦亮了“金名片”。五年来,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强的重大项目落地投产,其中包括154个亿元以上项目。
“董书记工作之细、标准之严,让我们深深敬佩。”在县发改局局长张亚军看来,董冰抓项目招商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坚持“不能挖到篮里就是菜”。她推行项目入园“三级专家”评审机制,对所有落地项目严格审核把关,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坚决拒之门外。
曾经,有一家投资近40亿的铅酸电池项目,想要落地金乡工业园区。县委相关部门召开会议研判,有人提出,该项目税收贡献大,可以先引入再规范发展,董冰力主“有环保安全隐患的坚决不要”,最终婉拒了对方。几年来,共有700余个项目参与评审,批准落地的仅有69家,通过率不足10%,真正实现了“优商选资”。也正是因为高标准严要求,金乡没有发生一起产业项目因环保问题被叫停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