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是稳定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我市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要求,不断加强政策支持,努力营造良好环境,民营经济发展质效持续改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为繁荣经济、优化结构、助力转型作出积极贡献。
今年上半年,泰安市民营经济释放出强韧发展动能:民营规上工业企业的营收和利润占比均在70%以上;民间投资占比68.9%;民营企业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瞪羚企业以及省级以上单项冠军、绿色工厂中,占比均在90%以上。民营经济现在以及未来都将是支撑泰安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强化培育
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走进肥城联谊工程塑料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智能化经编机生产线正按照设定好的程序进行智能化生产,数字化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联谊公司通过建立数字化产品交付全过程云管控系统,保障了设备的健康运行,提高设备利用率;同时建立设备预警机制,对设备故障提前预警,减少因设备故障带来的损失。
“近年来,我们公司获得了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国家‘直接支持重点小巨人企业’的荣誉,分别获得扶持资金220万元和50万元。”肥城联谊工程塑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峰告诉记者,真金白银的奖励政策,增强了企业发展的信心。
“民”有所盼,政有所为。市委、市政府围绕企业所盼推进“我为企业办实事”活动。搭建起链式政策新体系,按照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制定出“一揽子”普惠政策包和若干靶向政策的“1+N”政策新体系,切实解决企业实际困难,着力保障工作落实。通过完善政策执行方式,加强政策协调,着力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推动各项优惠政策精准直达,积极给民营企业卸下“包袱”。
市工信局坚持抓政策落实,当好民营经济政策宣贯员,利用泰山产业会客厅“泰企通服务平台”、政策宣贯活动等多种渠道,累计发布各级政策650余条,印发政策服务手册1500余份。坚持抓服务保障,制定《“我为企业做什么”事项清单》等“五张清单”,开展“精准服务企企到、我与企业共成长”活动,累计协调解决企业难点、堵点问题120余项。针对龙头企业、专精特新、数字化转型企业等实施现场服务,直接服务企业400余家,县市区跟进服务,实现规上工业企业服务全覆盖。坚持抓发展质量,推动企业创新,大力推进工业技改。把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作为技改工作的重点。2022年全市“机器换人”奖补项目29个,扶持资金2700余万元。今年上半年,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35.4%,居全省第2位;制造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42.7%,居全省第1位。
泰安市把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当作“头号工程”推进,组建13条重点产业链,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市工商联主动融入,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推动把商会建在产业链上。13个产业链商会(协会)共吸收民营企业492家,通过资源共享平台,在信息、设备、成果、人才、用工等方面进行共享,带动企业转型升级,产业链强链、补链,实现企业抱团发展和协同发展。建立“泰商银企会”机制,帮助民营企业贷款2.2亿元。
优化环境
吹响民营经济发展的时代号角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近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重大决策部署的切实举措。《意见》对民营经济的定位给出了全新表述,对当前民营企业的核心关切进行了有力回应,对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重要举措作出了具体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