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之滨,浮山湾畔,新一轮海洋发展机遇,正在这里涌动。
9月25日,以“深化海洋合作伙伴关系,促进海洋科学协同创新”为主题的2023年全球海洋院所领导人会议在青岛开幕,以诺贝尔奖获得者Yonath教授等为代表的顶级专家齐聚青岛,共谋海洋命运共同体构建之道。
这是一个全球海洋领域的高端论坛,30多个国家、近150家涉海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相聚一堂,开展深入研讨,凝聚长期共识,谋划推进第四届世界海洋观测大会,共商应对海洋科技发展挑战之策。
这是一个寄托人类关于海洋诸多愿景的国际交流平台,大会聚焦海洋观测与防灾减灾、海洋生态与蓝色碳汇、海洋可持续发展、双碳与海洋可再生能源、未来国际深海大洋钻探计划愿景与目标等多元化内容,立足海洋、着眼合作,助推全球海洋事业发展不断开启新篇章。
会上,还正式启动了2029年世界海洋观测大会规划委员会,并为国际气候变率及可预测性计划项目办公室揭牌,诺贝尔奖获得者Yonath教授等专家作了主旨演讲。
万里海疆,万里潮涌。广阔海洋不仅孕育着生命和希望,更孕育着深化合作的无限机遇,焕发着高质量发展的巨大潜力。
向海的更深处迈进,青岛将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格局推动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助推“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01
向海高歌,青岛将迎更高规格盛会
2029年世界海洋观测大会规划委员会启动是本次大会最大的亮点。
始于1999年的世界海洋观测大会,每十年举办一次,是一场汇聚全球精英,探讨未来发展规划,梳理海洋观探测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全方位、多领域、大规模、高层次的海洋科技盛会。
在2019年美国闭幕的第三届世界海洋观测大会上,青岛作为第四届大会承办地,稳稳接过“接力棒”,站在了全球的C位。
这对青岛来讲,是一种肯定,更是一种鼓励。
时隔4年,2029年世界海洋观测大会规划委员会启动,标志着“下一个十年”的海洋观测研究工作即将全面铺展开来,青岛已然做好准备。
底气缘何而来?
海洋是青岛的突出优势和鲜明特色。
早在2021年4月,中央出台的关于海洋强国建设的有关文件中,就提出“支持深圳、青岛等强化海洋功能和特色,带动形成一批现代海洋城市”,把青岛海洋发展摆在了全国沿海城市的第一梯队。山东省委、省政府在海洋强省建设中赋予青岛“一核引领”的重大使命。
在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一二三四六十”的目标定位和思路举措中,“两个城市愿景”同样直接点名海洋——加快迈向“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
青岛还聚集了中国顶尖的海洋科技实力——拥有全国30%的涉海院士、40%的高端涉海机构、50%的海洋领域国际领跑技术,以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养殖工船、全球最大的40万吨新型矿砂船、全球首例一体化建造LNG工厂首个核心工艺模块为代表的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从这里走向世界……
好风凭借力,浪高当弄潮。青岛抓住承办世界海洋观测大会的机遇,早介入、早了解、早部署,持续发力,期冀以更高水准链接全球资源;大会也将成为推介“蓝色青岛”的最优窗口,以海洋之名,邀世界共商,携手一起谋共赢。
“海洋”这张王牌,青岛有信心“打”得更好!
02
聚焦海洋,青岛大动作频频
今年青岛明确提出,要“像抓城市建设、抓实体经济一样,形成海洋经济一整套打法机制”,加快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尤其是最近一段时间,青岛聚焦海洋领域的高规格举措密集推出,足见实干的“硬度”与“力度”。
8月18日,全市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区(市)擂台赛举行,这是青岛首次围绕海洋领域举办区(市)擂台赛。
8月30日,青岛高规格南下,举行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上海)推介恳谈会,不仅针对航运领域开展推介,更发布了一批首创性海洋政策,签署了11项战略合作协议和14个海洋重点项目——在此之前,青岛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北京)推介会已经举行。
9月6日,青岛市委、市政府举行全市海洋重点项目现场观摩会,对8个海洋重点项目现场观摩,并在观摩后进行评议打分、总结讲评。
9月18日,2023年世界海洋科技大会在青岛召开,以国内外院士为代表的全球海洋领域专家齐聚青岛,探讨海洋科技创新。
9月22日至25日,来自十余个国家的15位参加“环境、发展与人权:现代化进程中的海洋生态保护”国际研讨会的嘉宾来到青岛,近距离了解中国涉海企业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海洋生态保护工作开展情况。
再加上2023年全球海洋院所领导人会议,最近一个月里,青岛平均每周都有聚焦海洋的重大活动。
从去年开始,实体经济和招商引资、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以及干部作风能力提升“三条线”重点工作齐头并进,落地了一系列大项目、啃下了一系列硬骨头,用实绩展示了青岛的“干成事”的决心和能力。如今在海洋这个青岛的优势特色领域,青岛也要用同样的干劲展现出同样的实绩。
03
项目落地里的青岛海洋攻坚
“像抓城市建设、抓实体经济一样,形成海洋经济一整套打法机制”,今年以来青岛的海洋实干也在加码中不断贡献发展实绩。长期以来,海洋科研、海洋创新力量的集聚是青岛的优势,而青岛海洋领域发展的短板,则突出表现在对这些优势科研资源、创新资源的转化不足上,时常出现“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异地产业孵化。
转化能力的短板,究其根源是产业能力的短板,再由此上溯,则是产业项目的不足。作为连接实验室与市场的枢纽,产业项目正是青岛海洋优势资源实现市场转化的关键环节,
青岛今年狠抓海洋经济的发力点,也着重聚焦在项目上。
值得注意的是,聚焦海洋重点项目,青岛在上半年和下半年,各举行了一次观摩活动。
上半年的观摩活动中,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科技中心项目、712所船用大型特种电机二期项目、中海油流花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项目、中海油流花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项目、海洋科学与技术国际创新转化中心项目等5个项目接受观摩,涵盖海洋水产研发、海工装备、海洋科研等领域。
下半年的观摩活动,共有8个项目接受观摩,与上半年的项目相比,体量更大,均为投资超10亿元的海洋项目,分别为中船集团712所海西湾基地、潍柴(青岛)海洋装备制造中心、华大海洋基因科技全球创新中心、逢时南极磷虾油研发生产基地、海大生物产业园、青岛海上综合试验场、青岛海洋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中心、航运贸易金融产业基地等,涵盖海洋船舶工业、海工装备制造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等门类。
从今年上半年的数据来看,青岛海洋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计划65.5%,开工在建率达84.4%;新签约海洋项目55个,计划总投资572亿元。项目拉动下,青岛上半年海洋生产总值达到2479.4亿元,同比增长7.6%。
而根据《立足新阶段贯彻新理念服务新格局凝心聚力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工作图谱(2022-2026年)》,青岛的目标,是到2026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64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3%左右,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增速8%左右,海洋经济对全市国民经济的贡献稳步提高,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
聚焦海洋,青岛还有更多“故事”要讲。
(来源:回澜听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