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位于淄博经开区沣水镇的天之润生产车间内,生产赤泥砖的机器高速运转,工人们正忙碌着。“我们公司现在有120多名员工,基本上都是附近村民,他们的人均工资4000多元/月,技术工有的能达到5000多元/月。”天之润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文内简称天之润)董事长于克福介绍。
就在11月1日,由中国国际扶贫中心、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世界粮食计划署和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共同发布了第四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104个获奖案例名单,天之润凭借《赤泥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用赤泥制备“金”砖》,荣获“第四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减贫案例,也是山东循环经济协会推荐的全省第四个全球减贫案例。
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自2022年11月启动,共收到案例898篇,案例地点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经7家机构共同评审,选出104个最佳案例,聚焦于“看得懂、学得会、易推广”,重点关注案例的可操作性、可推广性和实用场景,为世界各国关注减贫的机构和人士提供减贫模式和实施方案。
天之润是一家民营企业,2017年由传统建筑陶瓷企业转型为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于克福为了攻克赤泥等固废的“埋不了、占土地、没人要”尴尬处境,联合山东理工大学成立了“山东理工大学淄博天之润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工程技术联合研发中心”,投入一生的积蓄带领团队研究并突破赤泥资源综合利用世界难题,最终形成产业化。如今,企业通过赤泥变废为宝的核心技术——年消纳赤泥等其他固废10余万吨的“赤泥制备透水砖的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成功实现了赤泥无害化处置率100%,资源化利用率100%。目前,省内青岛、烟台、日照、聊城等地以及以北京、天津、雄安新区为代表的外省市大量使用了天之润的赤泥透水砖产品。
这样一家高新技术企业,按理说应该广揽高端人才。但于克福不走寻常路,他将眼光瞄准了乡村,安排了一百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带领大家脱贫、减贫。目前,天之润农民工占比高达70%左右。
“生产赤泥透水砖,每道工序都要严格把关、测量精准、马虎不得。”58岁的工人黄有会告诉记者,自己每个月能拿到5000多元工资,不但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下班后还能回家干农活和照顾家人。
截至目前,天之润营收明显好于去年同期,税收较去年同期增长20%以上。销售受市场不利因素影响,库存较大,但企业仍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拓展市场、筹措资金,保证生产经营正常有序进行。
“作为民营企业,我们想为乡村振兴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赤泥透水砖项目不但减少了赤泥等固废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还能变废为宝,既增强了农民‘造血’功能,持续增收,还可以巩固脱贫成果,解决规模性返贫问题,推动乡村振兴务实开展。”于克福说。
(来源:淄博日报、博览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