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下午,威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市政府副市长张善东,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邢海波,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新闻发言人于习文,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四级调研员李世强,市商务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张凌飞介绍《威海市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有关情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作为支撑和引领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也是威海传统优势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
近年来,威海市委、市政府把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摆在重要位置,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打印设备及智能服务终端产业链“链长”,多次实地调研、召开专题会议,全力推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快发展。截至2023年底,威海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营业收入781.14亿元,成为八大产业集群之首;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6%,居全省第三位。
为贯彻落实《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实施“十大工程”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加快推动威海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数字经济竞争新优势,7月25日,威海市政府办公室印发《威海市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
《行动计划》从三个方面明确了威海未来三年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在产业规模上,对标省内济青烟等市,持续做优存量、培育增量、扩大总量。到2026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超过200家,营业收入总量突破1000亿元。在创新能力上,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化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提升产业集群生命力。到2026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超过150家,首台套设备及首版次软件数量超过50个。在产业结构上,做大打印设备及智能终端等优势产业,培育壮大具备一定基础的新兴产业,积极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到2026年,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9%左右。结合威海基础和实际,重点选取了九大领域作为主要发力点。
实施集成电路“强芯”工程
经过多年发展,威海集成电路产业已聚集了一批骨干企业,在MEMS(微机电系统)、分立器件、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模块等细分领域形成明显的比较优势。下一步,将重点推动骨干企业抢抓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发展机遇期,积极构建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发展基础,打造设计、封测、装备、材料各环节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到2026年,全市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到50亿元。
实施高端软件“铸魂”工程
近年来,威海依托哈工大创新创业园、智慧谷产业园、威海科技孵化园等专业化园区,聚力推动软件技术创新和产品供给能力提升,培育了一批自主创新型软件企业,累计培育了19家省级软件工程技术中心,入选数量连续3年位居全省前三。下一步,将重点聚焦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嵌入式软件等领域,实施一批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项目,开发一批特色优质软件产品,提升企业关键软件供给能力,着力打造“名园、名企、名品”发展格局。到2026年,创建市级以上软件工程技术中心60家。
实施先进计算“固链”工程
打印设备作为威海重要的特色优势产业之一,先后获评省特色产业集群、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省首批数字产业集群等称号。目前已集聚了“世界500强”企业6家,发展本地配套企业约120家,94%以上的零部件实现本地化生产,2023年打印机产量达到1600万台。下一步,将持续丰富打印机产品种类、型号,补齐产业链短板弱项,加速产业规模膨胀,进一步提升品牌聚集度、配套能力和创新能力,全力打造全球打印机基地。到2026年,打印机年产能达到3000万台。
实施数字终端“扩量”工程
在数字终端领域,威海在多功能一体机、自助服务设备、访客一体机、新零售终端、智能娱乐主机等智能终端设备方面有较好发展基础。下一步,将重点围绕应用牵引带动骨干企业升级打造一批高科技产品,争取列入省首台(套)设备、首件套电子产品推广目录,积极构建综合竞争力强、产业优势突出的智能终端生态体系。到2026年,智能终端产能达到1300万台。
实施虚拟现实“提质”工程
虚拟现实产业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前沿领域,包含智能硬件、数字内容等多个方面,已催生出诸多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下一步,将重点支持相关院所和企业在“智能硬件+数字工具+内容产品”全产业环节发力,推进虚拟现实技术与工业设计、健康医疗等领域的融合创新发展。到2026年,建成省级虚拟现实公共体验中心3家,形成体验场景30个以上。
实施空天信息“跃升”工程
近年来,威海通过在商业航天、卫星遥感、卫星互联网等细分领域积极布局,初步聚集起一批航天复合材料生产企业。自主研发设计的通遥一体化卫星系统“威海壹号”,将星地激光通信速率提升至40Gbps,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下一步,将立足碳纤维等新材料领域核心优势,重点培育发展航空航天复合材料、舱体核心部件制造等产业,加快航天前沿领域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扩大北斗导航、高分遥感在各领域的推广应用,争取落地一批项目,形成一定产业规模。
实施大数据“融通”工程
在大数据产业“融通”生态体系方面,威海有较好的基础条件,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两化融合发展指数、数字经济发展活跃度等多个指标位居全省前列。全市目前建成5G基站7847个,基本实现了5G信号全覆盖。建成全国第42个、全省第2个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实现接入企业270家,注册量和解析量达到8700万条。下一步,将重点引导通用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边缘数据中心等合理梯次布局,培育一批试点示范项目,打造一批典型应用场景。到2026年,打造数据驱动型“晨星工厂”300家以上,省级以上工业互联网示范标杆超过100个。
实施能源电子“聚能”工程
能源电子产业是适应新能源需求融合创新并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威海拥有丰富的海上风电、光伏资源等优势,为能源电子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下一步,将重点依托下游场景精准培育一批电子信息制造企业,丰富关键信息技术产品供给,向新型电力系统、电动交通工具、充换电设施等重点应用领域布局。到2026年,能源电子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产业规模达到100亿元。
实施新型电子材料“融链”工程
新型电子材料是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石,包括硅单晶、靶材、电池材料等多种产品,广泛应用于新能源、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等领域。在锂电、钠电、靶材、陶瓷材料等方面,威海先后招引培育了一批骨干企业,发展了电解液、正负极材料、电芯等核心产品。下一步,将加快打造集锂电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芯制造、电池系统等于一体的锂电产业链。支持相关企业攻克核心技术,向高性能磁控溅射靶材、氮化硅陶瓷等领域拓展,提高新型电子材料产能比重。
围绕九大工程,研究制定了推动产业发展的5条路径共12项具体措施,通过具体、系统的步骤和方法,引导九大工程朝着预期方向前进,确保目标实现。在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方面,对区市、开发区的产业布局和园区建设提出指导意见,推动各区市科学布局一批优势产业。到2026年,建成20家左右省级重点数字产业园区。在提升创新发展能级方面,不断建设完善产业创新生态,着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到2026年,争取培育推广首台(套)设备、首件套电子产品及首版次高端软件数量超过70个。在做强发展主体引擎方面,按照“分类指导、梯次培育”方式,对不同规模和发展阶段的企业分类培育。同时,强化项目谋划工作,每年着力推进60个左右的重大项目建设。在增强数实融合质效方面,持续推动企业“智改数转”,到2026年,市级及以上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智能制造标杆企业达到50个以上,省级及以上工业互联网示范标杆超过100个。在完善产业发展环境方面,重点围绕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培育产业促进机构、加大人才引育力度3个方面深入开展工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资金、平台和人才支持。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作为威海优势产业集群,威海产业总体发展情况如何?
威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近年来,通过创新平台搭建、重大项目招引、产业园区聚势等举措,推动全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在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781.14亿元,同比增长71.4%,产业整体呈现规模效益稳步增长、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企业实力不断提升的良好态势。
重点产业链条不断完善。打印设备及智能服务终端方面,目前已形成整机、核心部件等150余家企业聚集的产业链条,94%以上的零部件实现本地化生产。光电子及通信产品方面,发展了图像传感、光纤通信、光纤传感等拳头产品,市场占有率居全球、全国前列。集成电路方面,重点围绕关键环节延链补链,初步形成设计、封测、装备、材料各环节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产业集聚效应日益显现。目前,威海共有省级数字经济园区10家。其中,高区电子信息与智能装备产业园通过一个“龙头”带起一个集群,打印机产品涵盖了“激光、喷墨、热敏”全品类。荣成科技创业园集聚了一批半导体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链式招商“虹吸效应”渐显。文登区积极布局新能源及关联产业,正在打造锂电正极材料、电解液、电芯制造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
创新支撑能力持续提升。目前,全市共建成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省级以上创新平台120家。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引领“1+4+N”创新资源向产业聚集,共有32个研发团队、55名专家涉及多个细分领域,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服务支撑。工信部威海电子信息产品实验检测中心建有电磁兼容实验室、环境与可靠性实验室,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关键性技术支撑。
★《行动计划》实施后,威海下一步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的发展布局方面有什么考虑?
下一步,威海市工信局将发挥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工作专班办公室的作用,牵头推动《行动计划》落地实施,聚力做大产业规模,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重点有以下三点考虑:
巩固提升优势产业。打印机产业,加快丰富打印机产品种类、型号,全力打造全球打印机基地。智能终端产业,围绕龙头企业,构建产业优势突出的生态体系,加快推广典型场景应用。封测产业,支持骨干企业持续扩大MEMS(微机电系统)、分立器件、IGBT(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模块等细分领域产业优势。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锂电产业,依托威海锂电池负极材料产业基础,推动完善锂(钠)电正负极材料、电解液、电芯等新能源电池产业链条。第三代半导体产业,积极构建第三代半导体发展基础,打造新质生产力增长极。智能算力产业,加快推进新型数据中心建设,增强全市一体化算力支撑能力。
谋划布局未来产业。虚拟现实产业,鼓励企业在智能硬件、数字内容等方面发力,提升产品供给能力。钙钛矿产业,依托威海在原材料+关键材料+配套技术领域基础优势,探索带动产业布局。人工智能产业,重点发展手术机器人、无人机、无人船等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新型智能产品,强化人工智能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广应用,打造一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围绕优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态方面,有哪些举措?
产业是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所在、优势所在。近年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去年集群营收规模和增速均列全市七个制造业产业集群首位。今年,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集群获评省支柱型雁阵集群,集群内2家企业获评“头雁”企业。下一步,市发改委将按照大抓经济部署要求,立足职责分工,积极落实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
做强项目支撑。市发改委直接负责行动计划中9个基础设施类项目,总投资93.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9.1亿元,目前,5个项目已开工,投资完成率56.8%,快于序时进度6.8个百分点。下一步,将抢抓“两新”“两重”等政策机遇,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精准谋划更多优质项目。
服务企业发展。激励企业跨越升级,支持企业加快发展,支持企业新上大项目,重点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企业冲击新目标。鼓励指导企业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谋划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产业攻关项目,以龙头企业壮大引领产业发展。
建好园区载体。以特色园区优化产业发展布局,鼓励引导“项目集聚化、集聚园区化、园区特色化”发展,依托重点园区,积极抢占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先机,承载落地一批重点项目,加快产业集聚集约发展。
★科技创新如何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主要举措有哪些?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是支撑和引领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威海市科技局重点部署该产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工作,初步形成“平台支撑+人才引领+企业应用”的工作推进路径。
布局高能级平台支撑产业发展。威海市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10家,其中省级重点实验室2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8家,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56家,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重点人才引领产业发展。近年来,威海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共入选国家级、省级重点人才工程21人,分布在卫星导航定位、网络安全、卫星激光通信、海空天一体化等领域,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威海目前近1700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企业342家,2689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企业544家,占比均超五分之一,通过能力提升工程、创新创业大赛等进一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
下一步,威海市科技局将持续实施创新链体系建设,强化科技企业梯次培育,大力提升企业创新水平,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围绕《行动计划》,威海市商务局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将如何持续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
威海市商务局持续做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工作,不断推动产业集群式发展。年初制定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招商图谱,围绕产业发展情况、优势资源、产业链配套情况进行了系统梳理,对本土企业上下游合作需求、产业链缺失环节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了下一步招商的主攻方向,并筛选出一批优质目标企业。制定并印发了《威海市2024年招商引资评价办法》,对区市重大项目招引、到位资金、实物工作量等量化评价,对市直部门分组实施差异化评价,引导各区市、部门聚焦重点目标企业,利用优势资源开展精准招商,引进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项目,产业链条不断完善。
下一步,威海市商务局将组织开展好重点招商活动,筹备市领导外出招商以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市长咨委会年会等活动,持续宣传推介威海投资机遇,拓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招商资源。全面加强对产业链招商工作的协调、调度、推进,对重点项目开展持续督导推进,定期实地核实项目进展,同时用好重大项目要素保障联席会议机制,及时解决项目推进落地中遇到的困难问题,推动重点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务实提升招商质效。
(来源:大众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