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威海荣成市在人才引育创新方面持续发力,统筹全市资源和力量,创优工作体制机制,牵引招才引智工作,让人才引得来、育得好、留得住,为县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让人才成为“城市合伙人”
基于对人才引育重要性的深刻认识,2022年以来,荣成市委、市政府创新实施“荣归故里”计划,从吸引在外成功人士回归、征集项目信息入手,巧妙运用“乡情纽带”,成功掀起了一股“人才归巢”的热潮。
据荣成市政府副市长刘全良介绍,“荣归故里”计划以荣成本土、荣成在外、外地来荣三方面人才为主体,聚焦聚力产业强市、工业带动、突破发展海洋经济,出台关心关爱企业家20条、荣聚英才21条等政策措施,高标准办好院士专家“荣成行”、“下午茶”畅聊、“金点子”献策、产业推介大会、产业季度沙龙等活动,高质量打造了“荣归故里”广场、“荣归故里城”“镇街会客厅”“企业一体化平台”等阵地,以实实在在的举措激发荣成在外人才心系桑梓、回报家乡的使命感,激活外地来荣人才助力荣成、建功荣成的认同感,增强荣成本土人才不断求索、勇创佳绩的责任感,全力营造了“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发展环境。
据统计,近两年来,荣成市已细致摸排了1227名高层次人才,建立了详尽的信息库,并成功构建了3个“荣归故里城”及遍布各镇街的22个“荣归故里”会客厅,年均产业人才项目引进数量超过50个,成功吸引了3500余名青年人才加入。大量优秀人才汇聚成“城市合伙人”的强大阵容,为荣成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蓬勃的活力与持久的动力。
构筑创新创造“策源地”
“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平台,对于人才的吸引力尤为重要。近年来,荣成市持续强化引才平台建设,为产业发展集聚“第一资源”,厚植人才优势。
在此背景下,清华大学(荣成)先进核能技术科研基地在荣成成功落地。据清华大学核研院荣成建设办项目主管肖钧耀介绍,该项目深度挖掘并充分利用了清华核研院50余年来积累的技术底蕴和人才资源,以高温气冷堆技术为引领,整合相关技术成果,旨在构建一个集高端技术、装备和材料研发、核电服务、成果转化与企业孵化、高端人才集聚与培养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
值得一提的是,该基地不仅是清华大学在北京以外设立的唯一一个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为一体的先进核能技术研发高地,更是一个国家级科技设施研究平台的聚集地,囊括了宽能谱超高通量试验堆、模式堆,以及先进反应堆计算机与控制、设计与模拟综合平台等多个重量级科研设施。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一个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的先进核能技术科研平台,进一步促进清华大学与荣成市的创新资源深度融合,为荣成海洋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引擎。
汇聚产业人才集聚“强磁场”
产业强则人才聚,人才聚则产业兴。海洋经济,既是荣成独特的产业优势所在,更是其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荣成市充分依托海洋产业的发展优势,优化以按需定制为内涵的强链融链路径,通过着力健全体制机制建设,积极组建产业创新协同“共同体”,吸引并集聚更多海洋产业急需紧缺的人才。
据悉,近年来,荣成市在海洋产业人才引育方面精准发力,多措并举,为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通过深入实施“蓝色合伙人”计划,吸引涉海领域专家深入企业指导,并与多所海洋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基地,有效促进了人才项目的深度合作与落地。同时,荣成市还致力于打造区域联动协同创新体系,通过征集科技成果、开展“双向揭榜”等方式,成功推动了多项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作为荣成市重点打造的海洋职业教育“荣成样本”,威海海洋职业学院紧密围绕地方海洋优势产业,积极探索“专业群+技术技能平台群”的双群融合育人模式。据学院党委委员、教务处处长于春晓介绍,学院通过精准对接海洋渔业、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食品智能加工、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子信息、海洋文化旅游以及海洋产品销售等海洋产业链的关键环节,精心打造了水产养殖技术、船舶智能制造、海洋健康食品等八大专业群。学院每年为荣成市海洋产业定向培养并输送超过1000名急需的专业人才,为当地海洋经济的持续繁荣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汇涓滴以成江海,聚英才而筑高地。一项项“硬核”之举,构筑起人才发展的智慧高地,打造出创新创业的最新引擎。今年初,荣成市被正式确定为山东省人才引领县域高质量发展试点县,标志着荣成在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如今的荣成,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奋力书写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来源:山东省高层次人才发展促进会宣传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