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思维
打造“云端大田”新生态
“我们合作社种了1500亩地。这片地在我们眼里就是一个平台,引入各类高科技合作伙伴。像烘干,我们引进了江苏天禹;水肥一体化,引进了耐特菲姆农技团队;种业,引进了中种国际;智慧农业,引进了北京爱科农……”孙城告诉记者,与各类业界大佬级公司合作,让合作社的单产提升更有底气。
“去年5月份,我们买了两台雷肯高性能精量智能小麦播种机,今年准备再买两台高性能精量智能玉米播种机。”桓台大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铭介绍,他投资8万元建设了一个农机智慧管理平台,用来管理合作社涉入耕种管收的50多台自有设备。
“凭借北斗导航,每台农机的作业轨迹都可以看到,农机位置、作业亩数、作业时长、超速报警、油料管理、年审情况等一目了然。”刘铭打开电脑,向记者展示自己的大田农机管理平台,“我们合作社社会化服务辐射周边100公里,人工管,不安全有了智能化管理平台调度,安全性大大增强。”
近年来,淄博市农机事业服务中心聚焦淄博市数字农业农村中心城市建设,依托农业农村智慧大脑平台,聚力打造“6211”模式农机智慧管理服务系统。
“为精准高效解决农机与农户之间的供需矛盾,2023年5月,我们联合山东科大公司在全省首创‘找农机’小程序,机手与农户通过‘云端’签单,实现资源合理匹配。为方便市(县)农机部门线上办理农机安全生产检查登记,了解三夏、三秋农机化作业进度,进行智能农机装备统计等业务,2024年9月,我们又开发了‘齐农机’小程序。”淄博市农机事业服务中心推广科科长胡金良告诉记者,下一步,将把各类合作社小智慧平台对接到市级平台,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个春天,4.6万台套检修农机严阵以待,百万亩飞防作业织就“天罗地网”,“田间日”活动将课堂搬到地头。淄博市农机事业服务中心主任孙学礼表示,“我们正见证着从‘镐锄镰犁’到‘北斗无人机’的变革,每个补贴数据背后,都是农业现代化的时代足音。”
当科技种子落入齐地沃土,这场春耕图景已超越农时更迭的表象,成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勃发的生动诠释。在这片被智能农机重新定义的土地上,古老的农耕文明正以数字化的方式,续写着"仓廪实而知礼节"的时代新篇。
(来源:淄博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