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潍坊市紧扣时代脉搏,以破竹之势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构建起“四链融合”的创新生态体系,形成了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潍坊样板”。这场始于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创新实践,不仅为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澎湃动能,更在破解产教融合深层矛盾、激发新质生产力发展等方面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改革方案。
制度创新:构建“四链融合”的生态系统
潍坊的改革实践始于对传统产教融合痛点的深刻认知。当不少地方还在为校企“两张皮”问题困扰时,潍坊已率先构建起以人才链为引领,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生态系统。这种制度创新不是简单的政策叠加,而是通过体制机制重构实现要素的化学反应。
政府主导建立的“专班推进”机制,将教育、科技、人社等部门的行政资源有效整合,形成了跨部门协同治理的新模式。产教融合研究院的设立,搭建起政校企对话的实体平台,使政策制定更贴近产业需求。而将产学研情况纳入教育综合督导的创新举措,则破解了传统考核体系与产业发展需求脱节的难题。
在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服装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企业导师带着真实项目走进课堂,学生作品直接进入生产线验证。这种“教学即生产”的模式,使人才培养效率提升40%以上。数据显示,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保持在95%以上,印证了制度创新的实际效能。
平台赋能:打造产教融合立体网络
潍坊的实践智慧,体现在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的产教融合平台体系。从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到行业共同体,从现代产业学院到海外“班·墨学院”,这张覆盖全域、联通国际的平台网络,成为要素集聚、资源整合的强力载体。
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建设堪称典范。服务现代高效农业的联合体,将农业院校、科研机构、龙头企业及农户纳入统一平台,形成从品种研发到技术推广的完整链条。在智慧农业大棚里,学生既参与作物种植,又进行数据采集分析,产学研用深度交织的创新场景随处可见。
产业学院的“潍坊模式”更具突破性。潍柴产业学院首创的“双导师制”和“项目化教学”,使企业技术攻关与人才培养同步推进。三年来,这类产业学院累计开发新型教材213本,建设实训基地152个,设备投入超6亿元,真正实现了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
价值重构:释放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
在潍坊的实践中,产教融合已超越传统的人才培养范畴,演变为驱动科技创新的核心引擎。市域产教联合体内,企业技术需求直接转化为院校科研课题,研究成果快速进入产业化通道。这种“需求牵引、协同攻关”的机制,使技术创新周期平均缩短30%。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与企业的合作颇具代表性。针对肉牛养殖关键技术,校企联合组建研发团队,不仅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育种技术,更将VR虚拟实训系统输出到坦桑尼亚。这种“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国际输出”的模式,生动诠释了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乘数效应。
数据最具说服力:近三年潍坊实现科技成果转化250项,创造经济效益超2亿元;企业技术改造项目达6483项,省级以上创新成果196项。这些数字背后,是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催生的新质生产力。
范式突破:职业教育的全球坐标
当众多城市还在探索本土化产教融合路径时,潍坊已将目光投向全球。海外“班·墨学院”的建设,不仅输出中国职教标准,更搭建起国际产能合作的新桥梁。这种“教育出海”战略,使潍坊经验具有了世界意义。
在坦桑尼亚畜牧培训中心,当地学员通过VR技术学习潍坊养殖经验,这种“技术+标准”的输出模式,既解决了当地人才短缺问题,又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培育了市场。目前,潍坊已开发79个国际认可的教学标准,农产品出口覆盖141个国家和地区。
这种国际化探索的价值,在于构建起“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职业教育新格局。通过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技术人才,潍坊企业获得参与全球竞争的独特优势,职业教育也从跟跑者转变为规则制定者。
潍坊的实践证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不是简单的要素叠加,而是要通过制度创新实现系统重构。当人才培养紧扣产业脉搏,当科技创新植根教育沃土,当制度设计突破行政藩篱,就能激发出“1+1+1>3”的聚合效应。这个风筝之都的创新实践,不仅为新时代产教融合提供了鲜活样本,更揭示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的深层规律。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征程上,“潍坊样板”的启示价值,必将随着时间推移愈发显现。
(来源:海报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