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黄河奔涌,千年运河蜿蜒。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引领下,近年来,德州市以“水系连通”工程为纽带,贯通水脉、传承文脉、带动人脉,绘就了一幅“五湖四海兴安德、四水三廊润州城”的生态画卷。
畅通水脉
厚植文旅发展新优势
晨曦中的四女寺水利枢纽,长江、黄河与运河之水在此交响,激荡出文旅融合的乐章。节制闸下,水流奔涌,两岸垂柳轻拂,这里已成为黄河、大运河“两河牵手”廊道的重要节点。
2022年4月28日,随着四女寺水利枢纽南运河节制闸开启,京杭大运河百年来首次实现全线通水。“断流百年的河道重焕生机,文旅产业也跟着活起来了!”武城县四女寺镇民宿经营者李志刚说。随着京杭大运河全线通水,德州段沿岸现已形成“春赏花海、夏游碧波、秋品丰收、冬观灯影”的全季旅游路线。
2024年11月3日,2024德州运河马拉松暨好运山东·马拉松城市联赛(德州站)鸣枪开跑,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1万余名参赛选手。赛道为我市首条国际马拉松赛道,由减河、岔河城区段防汛堤顶路改造而来,是一条无障碍、不间断、沉浸式的标准马拉松赛道。“借河道建赛道,马拉松赛、自行车赛‘一道两用’,可吸引更多人来德州观光旅游、参与体育赛事。”市水利局副局长王书芹介绍。
4月17日,在德惠新河庆云段施工现场,机械轰鸣声与河道清淤的泥浆翻涌声交织。庆云县德惠新河综合治理工程项目负责人刘向辉紧盯施工进度:“这段河道治理完成后,将串联金山寺景区、庆云宫等多个风景区,形成‘水岸骑行+文化探访+田园体验’的复合型旅游产品,同时,防洪标准将进一步提升,还能多蓄雨洪水。”
这样的水旅融合场景在德州越来越多。我市依托京杭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着力破解“水脉通而文旅滞”的瓶颈,通过水系活化构建“运河人家”特色文旅场景。以五大干流为轴,串联1500条支流、20座水库,打造“两河牵手”西线水上廊道,在保持“林田水村”原生态肌理基础上,植入船坞民宿、古渡码头等文旅元素,着力构建“五横三纵二十库、一泉百湖千河通”的全域水文旅空间。
德州因运河文脉而兴,更因水生态重塑而谋新。今年,我市计划实施水利重点项目62项,总投资超80亿元,涵盖河道治理、水库续建、城乡供水、灌区改造等工程。截至目前,44个项目已开(复)工,累计完成投资20.8亿元。
织密水网
“三通六带”赋能水旅融合
水利工程不仅是民生之基,更是文旅发展的重要载体。德州通过“三通六带”战略,将水网建设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以水兴城的特色发展路径。
在禹城市水利局水资源管理“一张网”平台上,大屏上跳动的数据正为文旅产业发展保驾护航。“过去‘九龙治水’,现在一屏统管,这种精准的水资源配置,既保障了工业发展,也为文旅项目腾出了生态空间。”禹城市水利局水政法规室主任刘会才指着屏幕介绍。
这种系统思维源自《德州现代水网建设规划》的创新布局。《规划》明确提出,通过“三通”实现水系贯通,依托“六带”中的文旅融合功能带,将零散的水利设施转化为连续的文化体验空间。“三通”即河河畅通、河库专通、库库连通,“六带”就是将主要干支流建成水资源保障、防洪除涝、绿色生态、道路畅行、文旅融合、产业发展六个功能带。
市水利局局长李守学介绍,为让“两河牵手”更为紧密,我市对境内“一轴四横”进行了改造提升(一轴:黄河,四横:漳卫河、马颊河、徒骇河、德惠新河),实施“两纵”(潘庄、李家岸两大干渠及向北延伸供水河道)现代化改造工程,提闸为河、落闸为库,河库建设一体化。
以马颊河生态治理为例,工程团队在工程建设中植入大禹治水文化元素,设置治水典故浮雕墙、节水公益宣传,将防洪河道转化为文化长廊。
“现代水网不仅是工程网,更是智慧网、文旅网。”李守学表示,通过打造“三通六带”,德州正努力构建集供水、蓄水、防洪、生态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市级骨干水网体系。
激活水韵
“生态红利”惠及大民生
时下,来到平原县马颊河辛桥滨河公园,远处清淤扩挖后的马颊河愈发宽阔。公园里“凝聚点滴力量守护河清海晏”“让每条河流都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等标语清晰醒目。
依河修建的亲水平台和浮雕墙等景观小品,已成为城区及周边群众游玩健身的好去处。“现在这里建得这么好,没事就来河边走走转转。”正在公园游玩的村民高兴地说。
而在平原县王杲铺镇小王庄村附近的马颊河上,一座中式风格的景观桥格外显眼。2024年12月4日,小王庄桥建成通车,小王庄村抓住机遇,在周边搞起了“网红桥庙会”,前来拍照打卡的市民络绎不绝。山东水网“一轴四横”德州市域连通西线引调水项目建设管理处工程科科长张志鹏介绍,小王庄桥以“祥云映日”为主题进行设计建设,结合了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风格,着力在满足水利功能的前提下,打造“两河牵手”新地标。
河道沿线变美了,水质也更清澈了。水生态的蝶变,源于我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立市县乡村四级应急指挥体系,探索建立跨界流域污染防控等会商交流机制;围绕水源涵养地保护修复、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等重点领域,强化部门间横向协同及市县乡村四级纵向协同,全面开展生态环境问题大排查、大整治。
据统计,2024年,全市水环境质量指数5.25,同比改善0.4%,全市6个主要河流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例为66.7%,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100%,水环境质量连续4年持续改善,237个入河排污口全部完成规范化整治,完成率100%,马颊河(平原段)入选省首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从四女寺水利枢纽的千年通水盛景,到“三通六带”现代水网的谋篇布局,再到“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治水革新,德州正以水为笔,绘就人水和谐的现代化新图景。
“我们将积极发挥水网示范区作用,密切衔接交通、文旅、农业农村等部门,以‘水系连通’工程为引领,加快实施一批‘水网+文旅’‘水网+生态’项目,打造水网融合发展的德州样板,不仅要让水流起来,更要让水美起来、让产业旺起来、让百姓乐起来。”李守学说。
(来源: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