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是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的关键支撑。为进一步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近日,《青岛西海岸新区2025年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重点工作任务》发布,以政务诚信建设、融资增信建设、信用监管建设、“信用+”场景建设、失信治理建设、美德诚信建设等六大信用建设为抓手,聚焦改革创新重点领域,推出30条重点措施,为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示范引领区创造良好信用环境。
政务诚信,建设法治政府新标杆
青岛西海岸新区以“刀刃向内”的决心强化政务诚信建设,全面推动政府行为纳入法治化轨道。
对违约行为“零容忍”,建立政府机构合同(协议)备案台账,对招商引资、政府采购等领域违约行为公开公示,年度提交履约情况报告,以制度倒逼政府守信。向清欠攻坚“出硬招”,推广清欠司法协作“绿色通道”,严查以“流程未完”为由拖延付款行为,专项治理与源头预防双管齐下。对自评监测“动真格”,从科学决策、信用监管等八大指标开展政务诚信自评,建立“新官理旧账”长效机制,杜绝出现“重大失信事件”。为示范创建“树标杆”,推进“诚信机关”“诚信镇街”建设,探索信用园区治理新模式,争创省级信用典型,以点带面提升治理效能。
金融赋能,激发市场主体新活力
新区聚焦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推进“科技-产业-金融”新循环,实施新兴产业专业园区金融服务“川流计划”,探索创新预授信服务模式,实现“线上测额、贷比三家”的便捷化、精准化融资服务。
此外,新区还加强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支持,为重点民间投资项目搭建银企精准对接平台,落实无还本续贷政策。在农村信用融资建设方面,新区持续深化“金融服务进网格”,有效满足“三农”金融服务需求。拓展“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社员贷款”“丰收宝”“德育乡村贷”“党建+信用村”等金融产品,推动整体农村信用体系全方位建设,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同时,新区还优化政府性融资担保机制,完善融资担保机构授信准入办法,降低或取消保证金要求,落实银担分险,实行优惠利率,积极开展银担合作业务,为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三农”等经营主体做好融资服务。
信用为基,形成市场监管新机制
今年,新区将以信用监管为抓手,构建新型监管机制。
创新标后履约评价机制,对参与项目建设的中标企业合同履行情况建立信用记录。建立中标企业履约评价办法,将中标企业履约行为与招投标挂钩,应用于其招标项目的评标定标参考,倒逼企业诚信履约。
在项目审批方面,创新“豁免+承诺制”审批,按照新区工程建设项目全周期审批事项清单,分类制定规划、施工、验收等事项的“豁免清单”和“承诺制审批清单”。“豁免清单”涉及的项目无需办理相关审批事项,“承诺制审批清单”涉及的项目可通过承诺书直接办理相关审批事项,也可对部分材料在承诺的规定时间内补齐后,直接通过容缺办理相关审批事项,实现“拿地即开工”。
同时,新区还针对重点领域“精准施策”。建立健全优师专项、公费师范生履约动态跟踪管理机制,建立诚信档案,强化履约管理;建立化肥领域市场主体的信用记录、信用承诺、信用评价、信用分级分类和联合奖惩的信用监管机制,从化肥生产、流通、储备、进出口、市场监管、农化服务等着手,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全生命周期的市场监管;推进新区成品油经营企业(加油站)信用分级分类管理,在监管方式、抽查比例和频次等方面采取差异化措施,促进规模化、规范化发展;严格执行《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汇算清缴管理办法》,将纳税主体信息及时纳入全国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企业纳税信用评价和涉税专业服务信用评价管理;创新农贸市场计量信用监管机制,对全区22家农贸市场的计量器具管理、商品量计量管理和计量行为进行计量监督和执法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