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市莱山区积极探索校地融合新模式,以深度融合为引擎,充分整合滨州医学院、烟台大学、山东工商学院、烟台理工学院、烟台职业学院等多所高校资源,构建了“专业赋能+项目驱动”的志愿服务体系。大学生志愿者们踊跃投身基层治理、民生服务、乡村振兴,形成了“高校出智、地方出题、青年出力”的志愿服务新格局。
密码一:1+1>2高校社区
结成“发展CP”
当口腔义诊现场变身“移动诊室”,当宪法课堂搬进社区剧场,莱山区的“校地CP”正在上演现实版“破次元”合作……莱山区深化校地合作机制,打造“高校+社区”共驻共建体系,推动志愿服务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莱山区卫生健康局联合滨州医学院口腔医学院启动“口腔科普进社区”项目,在天籁花园社区设实践基地,志愿者定期开展义诊,为居民免费检查口腔,还举办健康宣教讲座、发放资料普及知识,有效提升了居民的口腔健康意识与自我保健能力。烟台大学法学院组建“谠言之声”宪法宣讲团,创新采用情景剧、影子戏等形式,深入莱山区中小学、社区等开展普法系列活动,聚焦校园霸凌、隐私保护等青少年关注的热点议题,通过鲜活案例与精彩表演,让青少年在轻松氛围中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治观念,深受师生及家长好评。
密码二:N次方特色项目解码
基层治理公式
当课后学堂变身新就业群体的“解忧驿站”,当乡村田野升级为素质教育的“筑梦工坊”……莱山区以特色项目为变量因子,构建“高校专业优势×基层治理场景”的志愿服务运算模型,通过项目化运作精准求解治理难题。在2024年度“莱益行”社工及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暖新学堂”“七彩假期益童成长”等与高校联合的项目脱颖而出。“暖新学堂”项目由山东工商学院大学生志愿者在凤莱驿·莱山区城市党群服务中心实施,聚焦新就业群体子女的课后教育与成长需求,提供课后托管、兴趣课堂、心理辅导等多元化服务,有效解决了新就业群体家长的后顾之忧,深受家长和孩子喜爱。“七彩假期益童成长”项目由烟台职业学院建筑工程系“建善筑远”志愿服务队在解甲庄街道朱柳村及周边乡村落地,针对乡村青少年综合素质发展需求,设计课业辅导、兴趣培养、安全教育、传统文化、手工制作、研学旅行等内容,着重解决了乡村特殊家庭子女课后及假期无人看管问题,为乡村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密码三:∞机制创新打造青春志愿
"动力永动机"
当中医问诊化作社区健康的“活力因子”,当智能课堂成为银发生活的“能量密码”,莱山区的校地合作正以无限可能重构志愿服务生态……莱山区通过制度创新构建志愿服务发展的“动力循环系统”,以项目清单制为转化酶,催化需求端与供给端的化学反应。莱山区构建“项目清单制”,实现村居社区发布需求、高校团队“揭榜认领”的精准对接,保障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万光府前社区居民对中医养生兴趣浓厚,社区党委联合滨州医学院中医学院开展“健康义诊社区行”项目,中医专业大学生志愿者深入社区,运用耳穴压豆、中医推拿、问诊等技法为居民提供免费中医服务,还普及养生知识、传授养生技巧,让居民感受中医文化魅力,满足居民养生需求,增强居民健康意识。解甲庄街道针对老年群体,尤其是低保家庭老人的孤独与社会边缘化问题,联合烟台大学志愿者开展“数字反哺”AI赋能智慧助老项目,志愿者通过公益摄影、智能手机应用培训、文化娱乐活动等方式陪伴老人,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功能,适应数字化生活,还为老人拍照记录美好瞬间,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升老人的自我价值感与幸福感。
(来源:改革莱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