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抗肿瘤海洋一类新药BG136已启动临床二期试验,3D打印细胞培育鱼肉研究取得新进展,青岛港智慧化通用散杂货码头操作系统全面上线……近日,自然资源部发布2025年一季度海洋经济运行情况,专家在进行解读时,再一次多方面“点名”青岛。
服务海洋强国战略,扛牢经略海洋担当。近年来,青岛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丰富的得天独厚优势,通过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集聚海洋人才、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快培育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攻克一项关键技术,支撑一个产业进步
经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是重中之重。可以说,海洋竞争的实质是海洋科技竞争,经略海洋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海洋科技发展的水平。
如何只利用鱼身上的一点细胞,就在实验室里“复刻”出一块鱼肉?答案是,攻克细胞培养肉技术。在青岛,中国海洋大学薛长湖团队在3D打印细胞培育鱼肉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今年一季度,团队攻克细胞大规模扩增等关键技术,运用3D打印制备了具有类似天然鱼肉感官特性的培育鱼肉,实现了肌肉和脂肪细胞的均匀分布,并模拟了天然鱼肉的质地和营养成分。这为可持续生产培育鱼肉提供了技术支撑,对未来食品行业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有利于促进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
攻克一项关键技术,支撑一个产业进步。近年来,青岛通过深入实施“硕果计划”“海创计划”等方式,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以科技创新引领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不断推动海洋产业向新兴领域延伸和价值链高端攀升。
海洋监测仪器装备是进入海洋、开发海洋的基础和保障。多年来,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刘岩团队以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为导向,以应用需求为牵引,研制出了系列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海洋生态环境在线监测仪器装备,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将我国海洋生态环境在线监测仪器装备的国产化率从原来的不到15%提高到了60%,增强了青岛海洋电子信息产业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极大提升了我国海洋科学研究、勘测调查、安全保障等领域的技术能力。
海洋资源开发,更离不开关键技术和装备支撑。曾几何时,海陆钻井机器人一度被国外企业垄断,产品长期依赖进口。针对这一问题,青岛昌辉海洋智能装备有限公司通过产学研深度合作,攻克海陆钻井自动化作业机器人的全自动控制系统难关,其作业设计和制造关键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企业CH系列机器人已有80型号和120型号投入生产,助力青岛船舶海工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为我国大规模开发利用深海油气资源提供了装备支持。
据统计,2021年至2024年,青岛累计立项支持关键技术攻关项目84项。2024年印发的《青岛市深入实施“海创计划”加快打造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行动方案(2024—2026年)》和今年3月印发的《关于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全面推动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的意见》均明确提出,增强海洋创新策源能力,到2027年,海洋关键技术突破100项,以科技创新引领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发展,关键在人
人才是第一资源。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发展,关键在人。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涉海就业人员3000多万人,海洋人才总量160多万人,海洋专业技术人才101万人。近年来,面对国际海洋科技发展和海洋人才需求量增加,我国沿海各省市纷纷出台了扶持政策,加速集聚海洋人才,为海洋事业发展提供支撑。
青岛集聚了全国30%的涉海院士和40%的涉海高端研发平台,拥有崂山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等大院大所、高校集聚优势,并以此为依托,加快吸引集聚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打造独一无二的海洋人才“强磁场”。
牛耀龄是海洋地质与海洋地化研究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回国后,面对多个城市抛出的橄榄枝,他最终选择来到青岛。“做科研,平台非常重要。”牛耀龄认为,对于科技工作者而言,他们更关注能否在专业领域有所突破。他所在的崂山实验室能够为他开展战略性、前瞻性、颠覆性技术研究和突破提供强力支撑。
平台是引才聚才的“聚宝盆”。目前,中国海洋大学集聚了11位住鲁院士,680名国家级、省级重点人才工程人选,有力支撑国家海洋事业兴盛和青岛海洋经济发展;包振民、陈松林院士领衔的青岛蓝色种业研究院,集聚了近百位高校院所的高层次人才加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水产种业人才团队,服务青岛打造“蓝色种业之都”。
海洋人才集聚,离不开政策、资金加持。近年来,青岛持续开展“现代海洋英才”评选活动,每年评选10人,最高奖励30万元,激励海洋人才创新创业。同时,不断推进“海洋人才集聚行动计划”,实施“定制化”人才服务,在人才评价、住房、医疗保健、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全链条服务保障。
例如,青岛积极向涉海高校院所放权,探索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赋予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所等15家涉海高校院所自主荐才权,在青岛拔尖人才评选中给予自主推荐配额,直接进入终审环节;针对崂山实验室,出台“自主荐才”工作实施办法,对其自主认定的领军科学家、卓越科学家等,无需评审直接认定为青岛A、B、C类高层次人才。
数据统计,目前青岛海洋人才已近40万人,国家级、省级高层次人才中,涉海人才占比超33%。面向未来,青岛正完善支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吸引集聚更多海内外海洋人才,力争到2027年,青岛海洋人才占全市人才总量比重达20%。
让科研成果真正落地开花
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是连接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关键环节。真正擦亮“海洋科技城”名片,破解海洋科研和产业发展“两张皮”问题,让海洋科技优势、人才优势加速转化为海洋产业优势,青岛一直在探索中。
2024年12月,青岛成立海洋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建立联席会议、需求引导、成果跟踪汇集、成果评价、成果转化激励、项目投融资等6项海洋产学研对接工作机制,征集科技成果800项、研发项目200个、问题建议30条,形成首批“一库、一账、一清单”,推动海洋科技成果早发现、早对接、早合作、早转化。
在此基础上,今年5月,青岛海洋产学研协同创新产业化落地对接会举行。会上,青岛发布12个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典型案例,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提供现实指导和参考;发布“43+70”首批海洋科技供需清单,推动成果转化从“分散对接”转向“清单化导航”,同时发布80项金融产品清单,为成果产业化落地提供金融保障。现场,共促成16项合作意向,涉及海洋电子设备研发、海洋药物创新、渔业养殖技术等多个方面。
俯下身子认真挖掘可供产业化的海洋科技成果,以引导者与服务者的角色搭建成果转化的桥梁,青岛海洋系统各部门不断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此外,青岛还通过建设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海洋科技大市场等平台,汇集多方创新资源,常态化开展科技成果对接转化。其中,海洋科技大市场自建成启用以来,已促成产学研合作121项。2024年,青岛海洋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87亿元,同比增长26%。
值得一提的是,推动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改革,对于打通从科研到产业应用“最后一公里”具有重要意义。以海洋所联合中海油等数家大型央企及集团开展的“海洋水文实时智能观测系统”项目为例,该项目横向合作费用超3000万元,在利益分配方面,合作项目经费的5%和成果转化所得的50%用于奖励主要参与人员,成果转化所得的40%用于未来科研奖励及补助,既让科研人员能够从成果转化中获得合理的激励,又实现了可持续发展,激发高校院所成果转化的内生动力。
青岛前沿海洋种业培育的“前沿1号”“前沿2号”三倍体牡蛎新品种在全国推广养殖,保证了一年四季都能为市民供应肥美的牡蛎;四川大学青岛研究院通过蚯蚓仿生研制的海洋防污超滑涂层,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产品加速走向市场;青岛森科特智能仪器有限公司研发的网衣清洗机器人,已落地山东、江苏、福建、广东、广西等沿海城市……市场是一面镜子,能够精准反映海洋科技成果的价值。通过构建海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一批青岛海洋好成果加快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经略海洋、向海图强,拥有得天独厚优势、被赋予现代海洋城市定位的青岛,正加快步伐走深走实,奋力写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
(来源:综合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