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下课铃声响起,济南市商河县牛堡小学的校园瞬间被“点燃”。孩子聚集在校园广场开启“燃脂模式”,在商河县文化馆指导老师与非遗民间艺人悉心指导下跳起了属于自己的“秧歌课间操”。
今年,商河县各中小学校积极响应号召,落实“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的要求。其中,孙集镇牛堡小学立足校园资源,引入非遗文化,成为省内首个“秧歌操”推广实践学校,让学生在增强体质、健全人格的同时,构建起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生态网。
牛堡小学秧歌操指导教师王燕介绍,学校把非遗传承项目鼓子秧歌纳入综合体育活动,既能让孩子手脚都得到锻炼,更能将商河特色的传统文化、非遗与体育运动进行有机结合。
“非遗”遇上“体育”,牛堡小学成为全省首所推行“秧歌操”的小学。学校建立了激励机制,推动非遗传承与运动有机结合,通过以赛促教发挥体育运动在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养成顽强意志品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秧歌操普及之前,牛堡小学就将鼓子秧歌列为了校本课程,学校与鼓子秧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克圣签订了教学协议书。在专业教练的言传身教与精心指导下,校内形成了“人人会秧歌,班班有队伍,月月有展演”的浓厚艺术氛围。
自2008年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以来,商河县积极推动全县60余所学校开设鼓子秧歌、花鞭鼓舞、花棍舞等丰富多样的非遗课程,实现镇街学校全覆盖。同时建立常态化、系统化的非遗项目教学模式,累计培训学生约10万人,《商河鼓子秧歌进校园实践案例》成功入选山东省“非遗进校园”典型实践案例;商河县文化馆为商河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量身打造的非遗作品——商河鼓子秧歌《大河之声》作为“非遗进校园”的先行示范,自创编以来多次参加专业舞蹈大赛并取得可喜成绩。
非遗文化与体育健身的结合,不只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也是对培养新时代全面发展人才、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次探索。让学生在参与和学习过程中,深刻体会到民族传统体育背后的文化意义与精神价值,从而培养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以及传承非遗的责任感。“我们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传承的种子,让非遗在孩子们心里生根发芽,实现非遗薪火相传。”牛堡小学校长王法吉如是说。
(来源:爱商河)